卷首語城市,城與市。回望城市的初顏,我們多少能感受到一絲蒼涼。城,必筑高墻,防衛是城的基本功能。每一輪王朝的興替、每一位將相的起落、每一場戰爭的勝敗,都伴隨著城墻之上的鐵與火。市,買賣之所,交易是市的終始活動。日中而市、茶馬互市、因井為市,都說明交易是各方生活的基礎和公利。城與市并非孿生體,有城無市(如衛城)、有市無城(如鄉集)是常態,即便在如漢魏時期的洛陽城這類大城市中,市也是“限時開放”的。治隆唐宋,“城市”之名與唐宋之際城的型制由“里坊制”向“街巷制”的歷史性轉變密不可分。市與街的結合,徹底打破了城市以往的功能分區模式,“臨街而市”使“街”融行道、市場于一體,“市”得以順著“道”在城中縱橫穿插,城、市渾然難分。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京臨街商業之勝,可以說反映了“滿城皆市”的“勝況”。這種“勝況”在北宋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即便有,那也是“亂象”。至宋室南遷,東南形勝,西湖歌舞,富甲一方的杭州還首創了官方核準的城市“主題娛樂區”——瓦肆。由此,城中街市,不再局限于“花錢買貨”,還包括“花錢買閑”。城市,從宋朝開始,面泛紅暈,姿色初成。旅游,在“游必有方”的鄉土中國,個中滋 ...
作者: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
出 版 社: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ISBN:978-7-112-18837-6
卷首語
城市,城與市。回望城市的初顏,我們多少能感受到一絲蒼涼。城,必筑高墻,防衛是城的基本功能。每一輪王朝的興替、每一位將相的起落、每一場戰爭的勝敗,都伴隨著城墻之上的鐵與火。市,買賣之所,交易是市的終始活動。日中而市、茶馬互市、因井為市,都說明交易是各方生活的基礎和公利。城與市并非孿生體,有城無市(如衛城)、有市無城(如鄉集)是常態,即便在如漢魏時期的洛陽城這類大城市中,市也是“限時開放”的。
治隆唐宋,“城市”之名與唐宋之際城的型制由“里坊制”向“街巷制”的歷史性轉變密不可分。市與街的結合,徹底打破了城市以往的功能分區模式,“臨街而市”使“街”融行道、市場于一體,“市”得以順著“道”在城中縱橫穿插,城、市渾然難分。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京臨街商業之勝,可以說反映了“滿城皆市”的“勝況”。這種“勝況”在北宋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即便有,那也是“亂象”。至宋室南遷,東南形勝,西湖歌舞,富甲一方的杭州還首創了官方核準的城市“主題娛樂區”——瓦肆。由此,城中街市,不再局限于“花錢買貨”,還包括“花錢買閑”。城市,從宋朝開始,面泛紅暈,姿色初成。
旅游,在“游必有方”的鄉土中國,個中滋味,一言難盡。從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到遍插茱萸、獨少一人,是如羈旅之苦;從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如游宦之難。在千百年的社會制度和傳統觀念下,更常見的情形是山河之闊、民韻之豐,被圈割成守土而居、終老于斯的咫尺方圓。由此回眸,現今的旅游與“古往的旅游”不可對語,中間隔著一場波瀾不驚的人文革命。
既經革命,那么旅游肯定不能從旅、游兩個字上去做文獻考古學的解釋和拼貼。我更主張把“旅游”(tourism)視為一個從國外引入的完整術語。因為,tourism≠旅+游;至少,tourism=?(旅,游)。古人大概不太可能把千百年后“旅游”的含義提前貫徹到旅、游兩個字的“說文解字”之中吧。所以,我覺得傳統中國不存在“旅游活動”(tourism),今天的旅游活動是改革開放以后,從西方引入并在我國新興發展的植入性理念。
城市旅游,與宋朝保持著很復雜的關系,雖然旅游是改革開放之后新興的,但城市和宋朝關系緊密。杭州旅游之所以發展得不錯,可能和它曾經是南宋都城有關系。言歸正傳,城市旅游不是簡單的研究對象,起碼牽涉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的關聯三方面。正如城市規劃學界指出的,城市規劃其實包含三方面的理論依據:關于城市的理論,關于規劃的理論,關于城市與規劃關系的理論。我在加拿大女王大學求學時,導師Hok-Lin Leung(梁鶴年,著名城市規劃學者,中國國務院“國家友誼獎”獲得者)曾問我什么是城市旅游(urban tourism)。我回答說,“國內有學者認為,發生在城市中的旅游統稱為城市旅游”。他聽后愣了一會兒,然后說,“It’s nonsense, there should be something distinctive as to urban”。從那以后,我很少給“城市旅游”做學術解釋,因為我說不清楚什么叫“城市”,可能也說不清楚什么叫“旅游”,更說不清楚“旅游和城市的關系”。
既然說不清楚,那就需要更多探討,更多較真。城市,古今、中外變幻如旅,君其可游。
徐小波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講師
揚州大學旅游管理系 副教授
一、城市旅游規劃理論與技術
1.城市規劃“轉型期”游憩空間建設機遇:旅游規劃何為?(徐小波 黃珊蕙 黃嘉成)
2.面向旅游突發事件治理的旅游城市安全規劃研究(謝朝武)
3.水陸多標融合、傳承發展統籌的港口工業城市更新途徑:德國漢堡案例(胡文穎 汪芳)
4.作為社交場所的酒店:融合酒店與共享辦公空間,創建接待業新概念(威保羅 李咪咪)
5.計算機視覺技術及其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陳茜 盧閩軍)
二、城市旅游產品與體驗
6.從文化旅游轉型為創意旅游:臺北大稻埕歷史街區案例(洪雅欣 簡博秀 沈宛妮 林紹華)
7.體驗式工業旅游開發與設計——以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城為例(路麗君 汪芳)
8. 英國小城鎮旅游:分布特征、發展類型與經驗借鑒(戴林琳 郭詩詩)
9. 面向21世紀的城市旅游產品——西班牙伊比薩旅游島案例(彭星 María Dolores Sánchez Fernández José Ramón Cardona)
三、城市旅游空間組織
10. 多極型向網絡型轉變的城市群區域交通組織:中國大灣區城市旅游發展格局案例(梁增賢)
11.城市旅游經濟空間聯系特征及其演化——以廣東省為例(劉丹萍 王文龍)
12. 城市碼頭區旅游休閑開發模式——以上海黃浦江兩岸為例(毛潤澤 李佳儀)
13.德國柏林城市綠地系統:空間規劃、公園特色與旅游發展策略(劉清愔 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