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一經發布就引發解讀熱潮,但是,有四個很重要的詞被大家忽略了,這四個詞就是“中國美麗”。這個詞匯很特別,充滿了自信,它給我們解讀《建議》的旅游視角。
一、堅持人民主體語境下,國民旅游權獲得更多保障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最大的亮點在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關于這個亮點,《建議》中這樣解釋: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作為呼應,《建議》隨后在“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中又提出了要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無論是首要原則,還是主要目標,人民都成為了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核心詞。在這樣的語境下,人民的旅游權必將獲得更大保障。我國《旅游法》第三條規定:國家發展旅游事業,完善旅游公共服務,依法保護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權利。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原則落實到旅游業中,就意味著旅游成為了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過去的豐衣足食已經不能完整表達人民幸福的內涵,人民不僅要吃好穿好,還要有愉快的旅游生活。只有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旅游權利,才能夠實現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目標。
《建議》中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這一目標分解為四個層次: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現代化、中等收入人口提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四個層次都會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驅動力。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會提升旅游意愿和旅游支付能力,教育現代化會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和貧困人口的減少則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人口結構的支持。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建議》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綠色城市、森林城市。這將為旅游消費民主化提供可能,因為旅游消費的門檻將會隨著城市群的發展越來越低。由此看來,旅游權利的保障是制度供給與科技供給的雙重促進。
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新產業體系為旅游業發展
《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并就構建產業新體系做了四個角度的闡述,分別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四個角度。這四個角度中,只有最后一個“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中提到了大力發展旅游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他三個角度與旅游業無關。恰恰相反,旅游業在新產業體系中具備關聯性大、融合力強、滲透力深的特點。
最新統計顯示:旅游關聯行業超過110個,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業的貢獻率超過40%。很顯然,旅游業已經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產業,其在十三五的新產業體系中也必將在橫向上打破一二三產業壁壘,在縱向上貫通全產業鏈條,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龍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工業時,用了提升、改造、化解、引導、完善等詞匯,在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用了促進、培育等詞匯,在提到智能制造時,用了構建、促進等詞匯,在提到現代服務業時,用了放寬、促進、推動等詞匯。只有在提到旅游業時,用了修飾性較強的詞匯--大力發展。可見,旅游業在十三五的新產業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三、國家空間戰略為旅游驅動型城鎮化帶來了全面機遇
《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并就拓展發展新空間做了深入闡述。實際上,拓展發展新空間正是一個國家空間戰略不斷深化的體現。在闡述中,《建議》分了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區域空間層次。這個層次為旅游城鎮化提供了區域性的動力,未來旅游城鎮化將會圍繞著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主要城市群不斷升級,圍繞著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新興城市群不斷萌芽壯大,并探索出符合各地特色的新路徑。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對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旅游城鎮化也將發揮先導性作用,成為一體化發展的紐帶。
第二個層次是產業發展空間。這個層次是旅游城鎮化的核心驅動,產業發展空間是孕育能量、提供血液的空間。旅游城鎮化則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以嫁接的方式推動不同產業的融合發展,將不同的產業的能量放大,將來自不同產業的血液實現融合,讓城鎮化的心血管系統更加通暢化、高效化、高端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議》中提到了“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這將使得旅游城鎮化的參與者空前壯大,讓更多地微小市場主體以靈活的組織方式參與到旅游城鎮化中,產生創新驅動下的旅游城鎮化新模式。
第三個層次是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以居民為主導,未來旅游城鎮化語境下,居游共享將成為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新理念。將在居民與游客雙主體的原則下,打造服務于旅游城鎮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尤其是在雙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常態的情形下,旅游與互聯網將成為移動生活的兩個標配。《建議》中也提到:“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這意味著雙移動的旅游城鎮化圖景也將在不遠的將來被描繪出來。
第四個層次是拓展網絡經濟空間。這將給在線旅游帶來空前機遇,催生出以電商城鎮化與旅游城鎮化的融合模式。
第五個層次是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議》中提到:“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將為我國海洋旅游帶來機遇。
四、旅游成為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抓手
《建議》提出: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并從以下幾方面做了闡述: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以上四個協調中,有三個協調都可以通過旅游城鎮化來實現,分別是“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就“區域協調發展”來看,旅游的本質就是區域之間的人口對流,這種人口對流順暢和諧了,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就實現了。就“城鄉協調發展”來看,旅游能夠將城鄉之間的異質文化差異性進行放大,同時還能將城鄉之間的產業關系實現高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放大”和“融合”,城鄉協調發展也就自然實現了。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來看,旅游更是具有優勢,因為旅游具有產業與文化的雙重屬性,旅游發展起來了,產業與文化的和諧也就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自然雙豐收了。
五、主體功能區建設為旅游規劃提供落地保障和話語主導權
《建議》中提出: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并做了四個角度的闡述,分別是規劃融合、生產控制、生態維護、治理體系構建。
第一個層面講到規劃融合,這抓住了制約規劃的牛鼻子。《建議》提到: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政策,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這段話中雖短,卻解決了傳統城鎮化歷史中最大的亂象,即空間規劃亂象。這樣的亂象給中國猛烈增長的GDP注入了“毒素”,讓數字繁榮背后的隱患與日俱增。未來,隨著多規合一的實現,旅游規劃落地性將增強,旅游規劃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加大。因為,這樣的多規合一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建立在空間協調共享基礎上的多規合一,其精神實質與旅游規劃的設計本質一脈相承。
在生產控制層面,《建議》提出了針對不同功能區的不同策略。這也將為旅游規劃帶來新的啟示,促使旅游規劃針對不同功能區采取不同的規劃與設計策略,形成因地制宜的旅游。還有,《建議》中提到的“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這也將為我國旅游業帶來新亮點。
在生態維護和治理體系構建方面,《建議》也提出了具備可操作性的措施,為旅游規劃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保障。
六、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穩步共同富裕
《建議》中提到: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段話之后,隨即在第二條中提出了:“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第四條和第五條分別提出了促進就業創業和縮小收入差距。第二條的主體是貧困人口,第四條和第五條的主體是待業者、就業者、創業者。雖然這些主體之間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將貧困人口放在先,將待業者、就業者、創業者放在后,說明問題的緊迫性不一樣,貧困人口帶給中國社會的影響似乎更大,對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威脅更嚴重。一個國家如果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中,那么,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就無法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穩步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可以說抓住了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也抓住了歷史發展規律的根本。當然,前面說了,這四類主體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實際上,扶貧的過程也伴隨著就業問題、收入問題和創業問題的解決。
從扶貧的角度來看,鄉村旅游似乎更加有效,在中國特殊的二元格局下,貧困地區最大的特征往往就是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自然與文化景觀,這些東西恰恰為扶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鄉村旅游所具有的可持續性和融合性又能夠給農村的其他產業加分,以最小的嫁接成本和改造成本,實現鄉村經濟轉型與鄉村生態保護的平衡,并且能夠以最快的方式實現發展利益的共享。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建議》中提到了教育公平,《建議》指出: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這將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實現鄉村旅游的雙脫貧效益。
七、旅游發展促進文化傳承與遺產保護
《建議》中針對文化發展有一段比較出彩的話:“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建設,似乎很久沒有被如此強調了,這證明意識形態塑造在文化發展中的緊迫性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在多元文化激烈交織的現代社會,馬克思主義作為啟蒙中國革命的寶貴財富,需要重新在時代浪潮中尋找到新價值,讓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能夠與國家歷史脈絡形成高度契合與融洽,奠定中國這艘大船乘風破浪的定力。
還有一段出彩的話是:“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實施中華典籍整理工程。”這段話的字里行間都閃耀著文化發展在現代創新與歷史傳承中的新氣象,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旅游業的文化屬性也將呈現出嶄新內涵,旅游業在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中的新理念、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也將層出不窮。
八、美麗中國帶來的全新中國圖景
《建議》中提到了文化強國,原文如下: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議》中提到了網絡強國,原文如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建議》中提到了健康中國,原文如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建議》中還提到了人才強國,原文如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建議》中還提到了平安中國,原文如下: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建議》中還提到了法治政府,原文如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推行綜合執法,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建議》中還提到了貿易強國,原文如下: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完善對外貿易布局,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加強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壯大裝備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產業。發展服務貿易。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向全球擴大市場開放。
《建議》還提出了海洋強國,原文如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建議》中還提出了中國美麗的概念,這個提法與過去“美麗中國”的提法一樣,只是做了一個詞語置換,“美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修飾詞,而是成為了一個更有定力、更有主體感的詞匯。這也就意味著“美麗”在中國的政治敘事中具備了更加重的分量,成為了所有形容詞的中心。
中國的政治敘事歷來是最講究遣詞造句的,當“美麗中國”概念橫空出世,意味著中國未來將會有更加讓全世界驚艷的發展圖景。
從更加國際化的視野來審視,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美麗中國”這個詞匯更像是從全球坐標中對中國的客體性全息描繪。這種描繪與“美麗中國”的主體性自我描繪有著微妙的差別,這樣的差別也意味著中國的國家戰略更加開放,中國政治敘事逐漸融入全球政治敘事,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逐漸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將以旅游的名義走向世界,世界也將以旅游的名義走向中國。旅游將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也將成為中國故事在全球講述的主導者。
作者:吳必虎 張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