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際上,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的形成過程就是給這一原則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很少有人注意到,當全中國都在討論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的十三五規劃時,聯合國也在討論2030年可持續發展綱要。可以說,十八屆五中全會所釋放出的信號承載著全球化發展的強烈訴求,這些信號帶著新時代對“人民”內涵的深刻理解,表達著人民的訴求,也散發著人民的氣息。
一、發展第一,人民為本
1、國際訴求與國內訴求的共鳴
當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綱要把中國的命運與世界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也在強調“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2、國際上的決定性時刻與國內的決勝階段
更有意思的是,一個月之前的聯合國第70屆大會第4次全體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致辭中說:“我們來到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全世界的人們都在要求我們為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未來點亮一盞燈。”
而僅僅一個月之后,十八屆五中全會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了這樣的定位:“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
一個是決定性時刻,一個是決勝階段,可見,國際發展形勢與國內發展形勢緊密相關。盡管兩者時間長度不一,但堅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基本一致。
二、六個堅持,人民在先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
如果只是從字面意思看,這六個堅持似乎已經很耳熟了。唯一有點久違的,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句話雖然很早就提出,但是,在政治話語體系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被淹沒的,不是說這句話不重要,只是似乎在某些階段這句話沒有那么鮮明、那么響亮。這一次會議中把這句話旗幟鮮明地擺在第一位,表明了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人民這個詞匯的內涵與能量也發生了變化,到了一個需要再次強調的時間點。那么,中國到底遇到了什么樣的關鍵時刻?人民這個詞匯的內涵和能量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
1、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失控時代,中國也不例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失控時代。在失控時代,表面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能夠通過技術手段關聯起來并被置于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管理系統中,實際上,這不過是物理性的一個表現。從更深層次來看,信息技術永遠無法控制人的內心。這就好比一片森林,你可以把每棵樹進行定位,可以把每棵樹修剪得一模一樣,可以讓整個森林都變得整整齊齊,可以把森林里的一切果實都變成合格的大小和品質。運用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達到目的。但是,技術手段永遠無法模擬出森林可持續生長所需要的微觀和宏觀生態環境。也就是說,技術手段越先進,森林失控的危機也越強烈。當今世界的社會治理,同樣面臨森林困境。隨時有有可能因為點滴的問題發生蔓延性的事件。因此,在這樣的技術語境下,人類社會的治理理念必須更新,對個體的人的關懷必須重新回到政治議題的核心。
2、人民具備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大能量
1949年,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喊了一句“人民萬歲”,這個富有劃時代意義的聲音穿透力極強。直到今天,當我們再次把人民主體地位作為首要原則加以強調的時候,人民一詞的政治內涵沒有變,但是其豐富性和輻射力卻大大增強。今日的人民,已經在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政治覺悟方面有了較大提升。今日的人民,移動屬性越來越強烈,虛擬屬性越來越強烈,他們再也不會因為交通約束和技術約束而一輩子在城鄉二元格局中安度一生。恰恰相反,今日的人民可以在全世界縱橫行走,可以在互聯網世界把自我分化為N種角色并且隨時隨地對社會現象進行吐槽。技術進步帶給他們的自由正在讓他們無法忍受同質化的管理體系和同質化的意識形態語言。今日的人民對社會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是精細化的,也是個性化的,更是人性化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人民這個詞匯再度走到政治議題的中心。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被放在國家原則的首要位置,政治家的誠意也就可見一斑,一個更加美麗的、更加市場化的、更加全球化的、更加創新的社會主義中國也就觸手可及了。
三、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全會公報中強調: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句話把共享作為了發展理念之一。之所以把共享放在最后,并不是出于主次考慮,而是出于邏輯推導的考慮。因為共享是一個結果。只有做到前面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才能實現共享。基于這樣的邏輯,共享也就具備了較為特殊的內涵,它既是一個發展方式,也是一個發展結果。
1、人民共享的價格傳導機制
共享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政治語言,是不完全的,共享也應該是一個市場語言。只有有了市場的傳導,共享才能從政治理念變成生活現實。因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有了這么一段話: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獲得感在某些時間會增強,但是在某些時間也會減弱。這種獲得感的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民在經濟利益分配中的話語權不夠強勢。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價格改革的不徹底。雖然目前的絕大多數商品價格都可以通過市場決定,但是在某些領域,仍舊存在難啃的硬骨頭,這些硬骨頭不是為了人民而硬,而是為了既得利益而硬。某些企業仍舊害怕市場,不愿意把自己變成市場主體去市場中博弈,而樂于享受著保護性價格的滋潤。殊不知,這樣的滋潤對于老百姓來說,卻是獲得感的失落和幸福感的減弱。在旅游行業,這種既得利益的硬骨頭就體現在某些景區門票“逢節必漲”的亂象中,這種對市場價格的干擾不僅僅不利于社會和諧,也不利于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2、人民共享的金融普惠體系
創新和監管一直困擾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這兩個問題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都提到了。
從創新角度來看,全會公報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從監管角度來看,全會公報提出: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由此看來,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使得金融不再是少數人主導的游戲,也將是金融不再被傳統的粗放式城鎮化所捆綁。金融的伙伴將不再只是大企業、大客戶,金融的受益者也不再是少數人。相反,金融將更多地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將融入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將融入互聯網+的浪潮,將融入綠色、可持續、包容性的發展道路中。
3、人民共享的旅游城鎮化機遇
(1)整體協調層面的旅游城鎮化機遇
如果從社會遷徙的角度來分析,旅游實際上是一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核心地區與邊緣地區之間、生態破壞地區與生態良好地區之間、人口稠密地區與人口稀少地區之間的人口對流。這種對流過程實際上帶來了財富的再次分配。
過去,不同地區之間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了發展差距,導致了財富分配的話語權和財富分配的優先性的傾斜。通過發展旅游,恰恰形成了一種補償機制,使得過去在財富分配中“吃虧”的地區,能夠獲得更多的補償。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協調發展的理念,這種協調的本質正是要建立起新的財富分配方式,讓更多的人民共享財富。
全會公報中指出: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以上這段話中提到的“薄弱環節”與旅游相關,因為旅游業往往是在薄弱環節具備發力的好條件。“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都可以通過旅游城鎮化來實現。就“區域協調發展”來看,旅游的本質就是區域之間的人口對流,這種人口對流順暢和諧了,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就實現了。就“城鄉協調發展”來看,旅游能夠將城鄉之間的異質文化差異性進行放大,同時還能將城鄉之間的產業關系實現高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放大”和“融合”,城鄉協調發展也就自然實現了。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來看,旅游更是具有優勢,因為旅游具有產業與文化的雙重屬性,旅游發展起來了,產業與文化的和諧也就實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自然雙豐收了。
(2)供需關系層面的旅游城鎮化機遇
在供需關系層面來看,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釋放出了很多供給和需求的可能性。公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這一目標達成后,將大面積提升旅游需求,同時,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老百姓的旅游支付能力也將迅速提高。尤其是二胎政策,會使得新一代的旅游消費者成長起來,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后勁。還有,隨著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入境游也將重振,出境游也將升級,中國旅游業在服務貿易中的話語權也將不斷提升。
除了旅游業量的增長外,在質的提升上也有巨大機遇。隨著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消費者對旅游需求將不斷升級變化,相應的,在創新為核心的制度供給和產品供給方面,旅游業也將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升級變化,以新的開發方式和新的要素配置方式,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集群。
全會公報還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
以上這段話是唯一涉及到美麗中國的表述。透過這段文字,仍舊能夠看到很多旅游業的機遇,比如養生養老旅游,比如生態旅游,比如海洋旅游等等。
但是,更大的機遇在于,我們能夠在全會公報中感受到字里行間都閃耀著美麗中國的影子。因為美麗中國不僅僅是旅游業的繁榮,也不僅僅是生態的純凈,更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文化的創新和生活的幸福。所有這一切的主體正是人民。
人民,這是一個偉大的詞匯,1949年毛澤東在天安門上的那聲“人民萬歲”開創了一場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與實踐之路。今天,我們繼續沿著這一偉大的道路前進,繼續開創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祖國像艦船一樣航行于歷史長河,船頭波濤洶涌,仿佛在訴說著一句話:人民,你好!
作者:吳必虎 張棟平
來源: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