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合伙人李關平應邀就“名人故里旅游開發的時代困境與商業化選擇”在《鳳凰網》發表觀點。李總指出名人故里開發最基本的策略是“借尸還魂精神",即借"歷史元素"還"時代之魂",真正讓歷史、文化傳承下來,活起來。在"故里"的應有之義上,沒有本地人的生活化參與,這還叫什么故里呢?
最近一次的山東之行,重點看了曲阜三孔景區和淄博聊齋城,發覺即使在山東這樣旅游全國領先的地方,歷史文化類景區也呈現出一種時代性困境。不管是各歷史文化景區的旅游文化,還是牌坊化的文化,死的文化與高大上的文化,眼之所及,都是走馬觀花,缺乏深度體驗和文化情感互動。
我們對于祖宗智慧的膜拜,倒反襯出現代人的淺陋來。從古代到現代,畢竟時過境遷,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我們對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還缺乏用時代的智慧去繼承與發展。
關于名人文化故里旅游開發策略,在大約六七年前,聽過王衍用老師規劃“蒲松齡故里”時提出的模式主張,即“故居+故事+故里”。不管是“孔子故里”還是“蒲松齡故里”,這個模式都是非常適宜的。在這個大框架下,目前的旅游劃地為景,圈地收錢,表面是以保護的名義進行公共化開發,但其實是把文章做小了,而且政府主導的這類開發,往往是荒廢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以目前“蒲松齡故里”開發格局來看,料想王衍用老師當初的諸多想法難有完全的實現,加之時代的迅速變化,也讓傳統的景區式開發遭遇諸多的時代困境。
首先,缺乏生活化的表達。蒲松齡的“故居”文章,相對也很單薄,差不多只是一個生活及文學陳列室。當然,從目前的陳列展示內容來說,雖然技術上比較平實,但基本將蒲松齡的一生介紹得比較清楚。
而故居本身,應通過故人的生活細節中的物什來集中展示一種當時的生活狀態,以及這種生活對成長經歷、歷程和相關成就的一種生活化表達。
其次,缺乏故事化的演繹。就“故事”來說,在文化園演繹是可以的,把他的文學作品進行景觀化、活動化、影像化和娛樂化,方向是可以的。這部分是最難做的,當前的手段和方式是難以吸引人的,除非游客量到了一定規模和層次,采取像宋城、麗江這些的地方,才有條件去支撐高投入的視覺化、娛樂化演繹。像烏鎮大劇院模式的成功,也是得益于長三角的旅游休閑氛圍。
再次,缺乏深度化挖掘。就“故里”而言,蒲家莊是最有空間和挖掘潛力的地方,也是目前做得最為不足的地方。像三棵古槐、柳泉、滿井寺、家族祠這么些重要的歷史元素,是應該重點活化開發的,當前稍顯簡單化。
因此,名人故里的開發,要從主要針對外地游客的觀光型開發,轉向兼顧城市本地人的文化休閑生活服務,要跳出純旅游,做大文化創意。吸引了本地人,才能更好吸引外地人。對接當地人的現代生活,休閑和娛樂,對接名人之于當代的文化饋贈,將極大地提升、豐富名人故里活著的生活會氣息和氛圍,增強游客的情感化體驗。
蒲松齡的文化遺產如何開發利用,不僅是一個旅游的商業課題,它還關涉一個家族傳承的血液,一個社區的文化生活,甚至一個區域的文化品牌。在整體文化的開發策略上,原真性、現代性、體驗性和商業化將是名人故里開發的重要選擇。立足名人文化景區的前期開發基礎,在景區平臺上做植入式開發,能做的東西可大可小,相對在開發風險和運營周期上好把握。
一、原真性。原真性是歷史文化景區所可依賴的核心價值。依托一個空間載體或建筑遺物,文化旅游基本衍變成一種文物、遺物的展示,全憑導游一張嘴為講故事,有文化原真性的表達,卻沒有原真性的活態環境和體驗氛圍。在這方面,現代智慧旅游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可依托原來的物質空間進行內容的生產和填補,內容生產的智慧化,應該是智慧旅游的一個更深層次命題。
二、體驗性。體驗性很大程度是增強游客感知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傳統文化面向當代人,尤其是80、90人群必須要做的宣傳普及工作,因為這兩代人的生活環境已經充分媒介化、工具化和娛樂化了。在歷史遺產與現代接受之間,找到一種很好的空間、環境和體驗設計,通過景觀、消費、文化、故事、娛樂等方式,找到一個從現代進入歷史情境的一個入口。傳統景區體驗設計的理念支撐,就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與未來可能思考,其核心還是讓旅游真正充滿現代智慧。
三、現代性。現代性也非常關鍵,現在我們在文化旅游景區能看到的現代東西,大多是為旅游開發而強加給歷史文化之上的輔助性工具,是一種簡單商業謀利的門票經濟枷鎖。真正的現代性,就是要探索歷史文化的現代化可能及未來方向,將歷史文化真正融入文化創意當中,融入日常生活當中,融入新的產業發展當中,讓人感受文化靈魂,增強文化敬畏感。我們大部分的歷史文化景區,只有一個面向過去的維度,而沒有面向當代,沒有面向未來的維度。這本身也是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一種根本性區別,這種區別不在于文化內容本身,也在于文化的態度。
四、商業化。這兩個要素是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性的一個基本語境,也是一股時代性的力量,能讓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創造性轉化帶來新的活力。旅游業開發走向內容時代,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趨勢。基于本地人、游客雙向需求的內容生產,這也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旅游業發展要重點強調的。
總之,名人文化景區要打開大門,跳出門票經濟,加強文化品牌運作,通過跟當代生活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有效對接,形成一種內容的再創造和再加工,再生成。
以蒲松齡故里為例,強化旅游業作為流量平臺和休閑服務入口,圍繞故里的商業化深度開發打造文化休閑吸引力,有五大業態可考慮。
第一、書畫藝術業態。從淄博乃至整個山東來看,本地的書畫藝術氛圍是有的,故里的歷史氛圍環境還是不錯的,以蒲松齡這塊牌子,可以做成一個地域的文化藝術交流圈子,依托蒲松齡文學藝術研究,搞個劇場、文學社、體驗式研究中心。雖然現在也掛了研究會的牌子,但如何豐富研究內容,如何面向游客參與則是更值得考慮的問題。做到什么程度,當然要看當地的文化土壤。
第二、教育培訓業態。針對本地青少年的藝術培訓、修學旅游、親子活動等。山東是全國的藝考大省,這些活動可以積極開展,尤其特別值得打好“世界短篇小說之王”這塊牌,包括將世界的短篇文學進行場景化、參與式設置,也可以做得蠻有意思的。蒲松齡文學之精神是可以通過與時代對話傳承下來的,以今天的眼光看,微信、微博上的各種段子,也不乏短篇佳作,可以借蒲松齡之名聚集現代段子達人,搞全國的網絡短篇大賽,這個難度應該不大。
第三、特色餐飲業態。中國餐飲文化已經脫離了簡單的口腹之欲,而具有品味地域文化的內涵在里面。所以,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愛吃當地特色美食。中國都講究吃,餐飲其實是引導本地人、外地人消費的一個最佳介質。在離蒲松齡景區不遠處就餐的一家三層小樓飯館,如果搬到蒲家莊,搞成院落式平房,與旅游結合搞點環境和主題,成本也不會比現在高多少,價格適當高一點,大家應該也會接受的。這家飯館,只能說菜味道非常不錯,但環境、服務和個性都談不上。當然當地人也許沒那么挑剔這些,但真正做起來,還是可以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