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大地風景·傳統村落主題沙龍在北京盤古大觀31層舉行。本次沙龍的舉辦,基于國家文物局委托大地風景文旅集團旗下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評估與活化利用導則研究,同時也是對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國家任務的響應,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左馭資本文旅產業投資業務部董事總經理唐小丹,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成志芬,北京大地鄉居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丹丹等多位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受邀參加了主題沙龍。
沙龍由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黎筱筱主持,首先介紹了此次活動的背景和內容,國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承擔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評估與活化利用導則的主要研究,重點對傳統村落遺產活化利用中的文化展示方式、公共服務功能、經營活動模式、保養維護規范、投融資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議。
各位專家從不同行業的角度,就鄉村遺產或者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如何進行激活、現在面臨的主要困境、對頂層設計的建議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北京大地鄉居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丹丹發言表示,大地鄉居在成立的兩年時間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鄉建中導入和利用鄉村遺產,她認為要保持三個平衡,新與舊的平衡、精英視角和平民生活的平衡、公共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認為,美國的國家公園是一個很好的重塑凝聚力的形式,對應到中國就是古村鎮,這是中國的國家公園。如果說鄉村復興需要100分的話,他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0-10分的部分,即對啟動點的打造,包括“面子”和“里子”的包裝。
左馭資本文旅產業投資業務部董事總經理唐小丹從資本角度切入,講述了對于資本來說很重要的三件事,第一產權要清晰,第二要合規,第三回報要可視化。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認為,鄉村復興中有一個關鍵詞——“生態”,自然生態、生產生活生態、秩序和倫理生態、歷史和民俗生態,這四個生態構成整個鄉村的完整體系。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認為,中國鄉村的活化有一個現成的經驗就是臺灣的社區營造,要想人們回流鄉村,一定要解決好社會問題,讓農村離土不離鄉,改善生活,能夠和家人一起奔小康。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成志芬發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只有276個,傳統村落有4150多個,差距很大。這么多傳統村落要開發旅游、活化,就需要挖掘傳統村落的地方性、結構形成機制、資本流入形式。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發言表示,中國未來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這些人會持續產生回到鄉村的渴望。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傳統村落未來應該變成文物保護的對象。政策層面應該鼓勵大家回到鄉村,可持續的政策條款,一定是要滿足新傳統生活方式的投資、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