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第一屆古村大會在烏鎮正式召開,“古村會”微信公眾平臺聯合“傳統村落”微信平臺,對大會現場的嘉賓演講進行整理發布,本次演講嘉賓是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
演講時間:2015年11月20日
演講地點:浙江 烏鎮,首屆在古村大會現場
演講嘉賓:吳必虎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文字整理:詹潔 清華同衡 傳統村落研究所 研究員
圖片來源:演講嘉賓材料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古村之友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此次大會的主題是保護與活化,將保護與活化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這是我想跟大家傳達的一種基本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提供的是一個多學科、跨部門、跨行業交流平臺的機會,不區分遺產界、旅游界、投資界、政府、NGO。古村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故鄉,在故鄉碰面,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這是我們大會的主要宗旨。
今天匯報的話題是鄉村旅游這一塊,但絕對不是簡單的旅游,而是通過旅游的方式對鄉村進行活化,活化有很多方式,鄉村旅游是其中的一種。
我分四個方面匯報我的想法:第一,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原因。第二,為什么要保護傳統村落。第三,活化作為一種古村保護途徑。第四,鄉村旅游是最佳活化是保護模式。
在過去的十年里,可以說每天都有300多個村落消失。2000年,中國還有370萬個鄉村,到2010年,鄉村數量已經削減到260萬個,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現象。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一是城鎮化、不可逆現代性社會趨勢。二是一些政策法規的影響,即過去過時的法規帶來的不良后果。三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沖動。四是私有物權弱勢制度缺陷,農民對自己的房子持有所有權,但是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房屋和土地產權分開設置帶來了沖突。
首先看一下高速城鎮化和現代化。高速城鎮化使得大量的人口移出鄉村,集聚到城里去,一些古村落變成了無人居住的空心村,這種現象每個人都會看見。從城鎮人口的數量、土地用地面積、城鎮的數量等等方面能夠看到這樣的過程。并且工業化占用的土地特別多,每年城鎮建設的指標中有1/4是被工業用地占用了,所以全國到處是工業規劃區(圖1),而且很多規劃區其實是失敗的。即使沒有旅游開發,沒有新農村建設,鄉村也會消失,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是現代性,是不可逆的現代化的過程,現代性的特征有很多,比如說工業社會、城市化、機械化、商品化、世俗化。所以可以把古村變成一個旅游產品、旅游商品。商業化的過程會有一些專家不喜歡,但是它是一個現代化的趨勢,你很難從一而終。
第二個原因是政治服從。我們不得不服從于各種政策和法規制度,比如土地財政政策,一戶一宅、拆舊建新政策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但是我們要反思這些法律政策所帶來的不良的后果。再從法規制度上來說,我們的物權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相應的其他法規都會對古村的迅速消失有一定推進作用。比如說土地管理法規定每一個農民只能有一個宅基地。應該說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有很多過時的地方,所以我們村落面臨著大量快速的消失。法律問題是個最頂層的問題,還有制度的問題,法律和制度不完善,古村會很快消失的。正因為是一個頂層的問題,必須從完善法律做起。
第二個部分,為什么要保護古村?因為它有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首先是文化價值。城里已經沒有傳統文化了,一些人進城以后就會生病,鄉村是我們城市人吃的藥,當然藥和食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這個藥不能停,必須把這個文化基因保留下來。應該說中國所有的文化景觀,文化內涵都必須從鄉村來找。人作為文化載體,從西漢人口密度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密南疏的特征,而1982年的數據則以南方為主。人口流動是主要的動力,不同的地域形成的不同的氣侯、語言和各種文化景觀,你要體驗不同的文化區域,在城里是找不到的,要到鄉村。所以說鄉村的景觀、中國的文化景觀要回到農村去。
其次是生態價值。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是陽,農民是陰,要保持陰陽平衡,就要把鄉村作為生態基礎設施來建設。法律要改,不改法律,我們沒有國土安全、生態安全的格局。過去的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城鎮化,已經導致我們的環境惡化,現在高層意識到生態文明重要性,但是要建設生態文明挺不容易,因為涉及到很多的部門。
第三個價值是經濟價值。但古村經濟價值與文化商品化存在沖擊。古村落別看它沒有用,比如說城市人喜歡回老家的,喜歡自己買了宅基地自己建,那么鄉村變成了鄉紳化的,這個文化價值就很大。
現在由于認識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政府也好、民間也好,充分的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官方努力與部門協調,所以七部委或者說七部門共同頒布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至此共有2555個村落入選。對傳統村落保護占主導角色的住建部需要更開放的心態。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我們現在已經對這2555個古村落進行保護,我們不僅保這么多,而且要保更多古村落。
民間組織的興起也是古村保護中重要的一股力量,希望大家加入我們的“古村之友”,它是NGO,國家是支持NGO的,是公益性的。“e城e鄉”也是這樣的組織,很多的組織都在做這樣的工作。
政府說要保護,怎么保護呢?我們提出來活化。實際上古村不讓它發展是不行的。因為被動的保護,排他性的保護是保護不了。農民不答應,當地政府也不會答應。為什么要活化?過去的觀念做法已經落后,重形輕意、重護輕用、重公輕私的傳統保護理念和框架已經失效。現已經遇到很多的挑戰,出現很多的問題。如《文物保護法》的第22、23、24條,這些規定并不符合歷史的傳統,也不符合西方人普遍的做法。失效的法律為什么不改呢?中國的遺產不能像西方的一塊石頭保存幾千年,中國大多數建筑是土木結構,難以長期保存,需要持續更新,重視信息的原真性,重在場所精神繼承而非建筑本身。現存文物(1840年之前的部分)絕大多數是經過歷代不斷重建、重修的結果。我們能否重建?重建的做法在古代就有,古代的很多建筑其實是在重修并且復建。修舊如舊的做法也是錯的,如舊是要如哪個舊?是最早的還是最大的?比如說黃鶴樓、岳陽樓都在修,各個朝代都在修。但是我們已經被洗腦了。
遺產不能用嗎?其實在國際上遺產并不排除有多種用途,也有許多遺產利用的案例。西澳大利亞州唯一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弗里曼特爾(Fremantle)女子監獄,現被改造成為青年旅館,游客可住在布滿鐵絲網的“牢房”里(圖2、圖3、圖4)。 又如荷蘭的世界遺產多米尼加教堂,她擁有800年的歷史,現改造成天堂書店,現代元素與哥特式歷史建筑風格相結合,給現代人帶來一個恬靜的購物休憩場所(圖5、圖6、圖7)。遺產的活化使用應當保護與開發并用。就是保遺產旅游這一塊,一直提出來文物應當要活起來、動起來。
文物應當具有公益教育責任感,文物是公共產品,屬于公益事業 。但是旅游法43條規定: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嚴格控制價格。公益性的城市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等,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珍貴文物收藏單位外,應當逐步免費開放。這似乎又和文物的公共產品屬性矛盾了。遺產的活化必須要面向大眾,地上的東西活起來,保護要通過適度合理的開發,實現更好的保護。遺產活化能把遺產資源轉化成包括旅游產品在內的現代功能而又不影響遺產的保護傳承。一個國家對文物的有效利用,體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國家文化競爭力、國家軟實力。習主席也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都活起來。要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從國內國外,領導高層已經都有活化的思想,所以法律也要跟上來。
鄉村為什么消失?就是農業生產功能在消失,所有的村落都是為農業生產及鄉村生活而出現及存在 ,一旦失去其生產、生活空間意義必然隨之消失 。保持、改造、適應新的經濟生活方式才是根本的保護、承續傳統村落。最本質的保護策略就是保持經濟使用功能。
那么怎樣才能保持經濟使用功能呢?我想最好的答案是鄉村旅游。過去的鄉村旅游不怎么火,因為我們都是觀光旅游。而現在城市里的人有70%都想回鄉下住兩天,所以當鄉村旅游從觀光旅游變成度假旅游的時候就活了。我們就地城鎮化,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能實現鄉村第二住宅的夢想。國務院也好,中央政府也好,發了很多的文件。各種文件都講到,要第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所有的材料都強調,農業的生產必須用農民的土地。當我們農村70%的人全部靠城市而活了,這就有問題了,當80%的人靠第三產業生活的時候,也應該有相應的土地為第三產業服務的。如果60%的GDP來自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用地就應該滿足,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鄉村旅游,鄉村的第三產業,應該能夠活化,這個活化包括也使用方法的活化,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可以把房子變成地產,因為文物的保護和它的產權和誰所擁有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隨著自駕游的發展,大多數的城市人都會到鄉下去,不要老是局限于景區里面。
古村有很多的活化方法,我們有鄉創、手工藝、也有現代農業。所以我認為鄉鎮旅游是其中的一種活化方法,這個方法對產業鏈的帶動非常的大。本來的鄉村旅游變成了鄉村文化了。修改法律,把鄉村作為我們的精神家園,作為城市人的一種治病的藥來保護,因為如果大家家里沒有急效藥物的話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要把鄉村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要素,為已經城市化的人重新返回鄉村的新鄉村運動,提供這樣的舞臺。
作為大會的主席,我強調一下,我們再一次回到我們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一個超部門、多學科、跨行業的開放性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的對話機制、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將是中國古村大會孜孜以求的目標。因為旅游業是帶動多產業的,要形成開放的保護與活化,活化是一種保護方式。有很多人說保護與發展是對立的矛盾,活化不是對立,是一種保護方法、觀念、藝術,所以這樣大家有這樣的交流平臺。讓古村變成我們生活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能夠有自己的精神家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