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10月11日宣告成立,首批專家代表出席大會并進行積極研討。咨詢會上,專家們就中國旅游業改革和“十三五”旅游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旅游+”引發共鳴
在當前經濟發展上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國旅游業逆勢上揚,呈現旅游消費和投資兩旺的良好態勢。而作為旅游業向好形勢的一個表征,“旅游+”再次成為會議的熱點。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為,“旅游+”是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在“旅游+互聯網”的發展浪潮中,政府干預也成為“+”的關鍵,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旅游+互聯網”的需求,政府則是“旅游+互聯網”順利實施的主導者。“互聯網+”和“旅游+”催生了新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政府干預也需要適應新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需要考慮如何重建政府干預的新模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厲新建分析,與“1+2=2+1”不同,“旅游+”與“+旅游”兩者間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強調了旅游的主動性,后者表達的是被動性。對于夕陽產業或產業周期面臨下行壓力的產業而言,“旅游+”有其巨大的價值空間,旅游消費可以給這些產業帶去新的消費市場、甚至改變這些產業的“生命周期”;而對于那些旅游發展所依賴的產業而言,則主要是“+旅游”的問題,比如近些年高速交通體系的發展所產生的“時空壓縮效應”使得旅游的發展有了更廣空的空間。
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表示,正在謀劃的“旅游+”戰略,如果能把它理解成是對地方性的尊重,是對全球化的響應,并且能在“+”的過程中始終不離本源、不棄本土、不失本色,它就是“中國旅游”戰略的一種實現方式。因為,“旅游+”的根本在于承認“旅游的主體性”,是“以旅游之眼看世界”之后,所發現的新的旅游品質在各個領域的靚麗呈現。比如,“旅游+工業”是在工業領域發現了旅游的靚麗品質,由此生成了“工業旅游”,這“工業旅游”的主體或核心仍在“旅游”。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肖洪根表示,旅游業要順應新技術潮流,對產品、服務質量做終極追求后而出現的“體驗經濟”、“共享經濟”將加劇旅游產業間,以及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而“旅游+互聯網”已帶來的新業態與產業之間的融合。
“現在很多人很看好旅游,都想投入旅游,一些央企現在對旅游的投入力度很大。”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說。
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30多年來,中國旅游改革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縱深性在不斷增強、環境在不斷變化。對旅游業深化改革發展,專家們高度關注。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表示,現在是中國旅游業大突破、大變革、大發展的重要時刻,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的成立,適應了旅游大發展的需要。
吳必虎認為,站在新的時代制高點,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和十三五旅游規劃的主要矛盾、主體訴求和發展語境。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表示,中國旅游業正在發生重大的結構重構,高校的研究和教學也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總體上來講是要求和重要性都在提升。“在消費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關注中國旅游發展面臨的一些大的挑戰和機遇,比如,主題公園發展問題、旅游教育問題、消費轉型后的供求矛盾、度假房地產發展問題、邊緣地區旅游發展問題、多元文化的保護問題、利益分配問題等。”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戴學鋒表示,中國經濟改革現在進入深水區,國家特別需要一個行業、一個產業能夠撬動中國的新一輪改革。如果“十三五”期間,旅游業能作為一個撬動中國經濟改革的窗口,那么將會對中國整體的經濟改革以及旅游業自身都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例如,鄉村旅游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旅游用地已經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厲新建認為,過去30多年的發展,把旅游事業做成了旅游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旅游產業還需要大力發展,充分發揮其在促進消費、投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以及更長遠的百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適度回歸、積極強調旅游的事業性。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提升旅游業社會地位的主要路徑。
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分析,面對2014年已經達到38億多人次并日益增加的國內外游客量,我國旅游業在進入大眾化、全域化、國際化,顧客要求越來越高、國內外競爭越來越激烈、居民受到游客旅游活動影響越來越多、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大的背景下,亟須認識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是我國旅游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與挑戰。
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系主任張輝認為,推進全國旅游體制的改革,要借助旅游上升到國家戰略,解決重新劃分事權問題,對于解決長期以來的“小馬拉大車”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推動考驗智慧
結合當前旅游業發展當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各自關注的研究領域,專家們也拋出了諸多帶有一定前瞻性的觀點。
針對中國旅游發展的宏觀戰略,謝彥君表示,更應該立足于“本土精神”,將旅游發展建立在“差異化”思想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全球化與地方性、現代化與原始化、全局性與局部性、代際與代內、國家層面與地方層面等種種關系。實施“中國旅游”戰略,是在上述種種關系框架中回應旅游的“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重要舉措。
白長虹建議,正在制定的旅游發展“十三五”規劃,可以把旅游國際化戰略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全面對接國家的相應規劃。政府層面需要創建多樣的國際旅游合作機制、進一步推進國家旅游形象戰略。
魏小安認為,中國現在要有旅游大國的格局,可以多建立幾個以自己為主體的國際旅游組織。例如國際客棧聯盟、國際旅游電子商務組織等等。
針對旅游人才的培養問題,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昆欣分析,國際旅游業的競爭一般經歷旅游資源競爭、旅游營銷競爭、資本實力競爭和創新發展競爭等階段。實施科教興旅、人才強旅戰略,利用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是實現世界旅游強國這一目標的必然選擇。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科技和人才是旅游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何建民建議,針對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的普遍問題,可以從事后管理、被動管理轉變為事先管理、主動管理;從責任主體模糊、責任鏈缺失轉變為責任主體到位、責任鏈無縫銜接;既確保基本質量的底線,又樹立卓越質量的標桿;構建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責任主體動力的綜合性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采取完善行動。
針對具體業態和產品,有學者也提出了一些頗有意思的建議。以“紅色旅游”為例,肖洪根建議,當年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路”,可以建成“環保型步道”,供沿途居民以及游客開展健步、騎車、鄉村戶外運動、攀巖等休閑活動。目前以“長征”為主題的紅色旅游點很多,遍地開花。如果能夠連點成線,或許可以做成一個“和諧社區”建設項目。對于出境游購物需求旺盛的現象,保繼剛表示,我們可以加快自貿區免稅店建設,與其讓游客到國外買,不如在國內買。
“這么多年來,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國內旅游特別是中國的公民旅游,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政府需要重點推進企業的發展壯大,只有旅游企業具有國際性競爭力,旅游產業才能做強、才能做大。”張輝說。
臺灣東吳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系教授諾木汗認為,旅游的要素不是一個數字的排列,而是一個矩陣,由橫軸和豎軸構成。豎軸是懷有不同目的去旅游的人,橫軸是食住行游購娛。在這個豐富的空間里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的旅游數據統計。由旅游部門牽頭,整理出中國旅游的大數據,能給行業提供腳踏實地的依據。
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休閑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休閑的概念與娛樂、養生、體育、文化等概念互相滲透,沒有明顯的邊際,旅游要把休閑涵蓋進來,擴大其概念范圍,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