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游客在游覽旅游景區的同時,經常會購買當地的旅游商品留作紀念。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1%的受訪者會在景區買旅游商品。但有54.1%的受訪者感覺旅游商品質量不好,做得太糙。僅31.2%的受訪者表示能在景區買到真正當地特產的旅游商品。
受訪者中,90后占19.4%,80后占44.3%,70后占25.0%,11.3%的人為60后及以上。
46.9%受訪者覺得旅游商品沒有地方特色
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游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中國的旅游購物要達到旅游發達國家的最低限,也就是旅游購物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40%。
中國經濟網2011年的在線調查顯示,約五成的游客會選擇在旅游景區或景點購買旅游紀念品,有34.09%的游客會選擇在當地普通商店購買。在一般景區,旅游紀念品的收入實際僅占景區收入的1%。
游客的購物熱情很高,但消費額卻不樂觀。究其原因,旅游紀念品同質化嚴重、質量差、代表性不強,無法刺激游客的購買欲。目前我國各地的旅游商品種類雖多,相似度卻非常高,很多游客無法購買到能夠體現當地文化、風俗民情的旅游商品。
本次調查顯示,高達92.1%的受訪者會在景區買旅游商品,其中60.8%的受訪者會購買風味土特產,39.6%的人會購買工藝美術品,其他還有日用品(36.7%)、有地方特色的輕工業產品(21.6%)等。僅7.9%的人從來不在景區買旅游商品。
但調查同時發現,24.7%的受訪者表示在旅游景區買不到真正當地特產的旅游商品,44.1%的受訪者認為不一定能買到,僅31.2%的受訪者表示可以買到。
54.1%的受訪者認為旅游商品質量不好,做得太糙,46.9%的受訪者覺得沒有地方特色, 43.5%的受訪者覺得價格不合理,41.0%的受訪者認為旅游商品沒有文化內涵。
一名“十一”期間在北京旅游的網友表示,現在買的“京八件”還沒有十年前買的好吃,包裝也非常粗糙,買回去不好吃也不好看,但是一說北京特產就只有這些。“想買一對北京的軟陶兔爺,價錢卻貴得離譜。”
48.4%受訪者指出旅游商品市場不規范
目前旅游商品的創新、設計力量不太夠,要設計出商品來讓游客愿意帶走,并且有一定的紀念意義,不是那么容易。另外,旅游紀念品的可模仿性非常高,這樣導致沒有原創的動力,因為設計出來也難以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旅游紀念品存在諸多問題,48.4%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旅游商品市場不規范,40.0%的受訪者指出是旅游商品開發設計缺乏創意。其他原因還有:制造工藝落后(36.1%)、旅游購物街區設計不合理(34.7%)、缺乏品牌意識(32.0%)、各部門協作不力(21.0%)。
2011年,北京地區旅游總收入中,僅故宮門票收入就高達5.9億元,但游客在北京43家景區的旅游紀念品消費僅為人均1.61元。其中故宮、頤和園、十三陵旅游紀念品的花費在0.6—0.8元之間,和門票收入相比微不足道。
44.8%受訪者認為旅游商品應凸顯地域文化
游客購買旅游商品時更看重哪些方面?57.2%的受訪者指出要具有紀念意義,44.8%的受訪者認為要凸顯地域文化品格,38.4%的受訪者看重能否長期保存,35.2%的受訪者認為要具有藝術美感,30.0%的受訪者認為應具有收藏價值,還有17.3%的受訪者看重實用性。
一個成功的旅游紀念品應該具備幾個“有”:有代表性、有故事、有歷史、有一個好的載體。其中,載體,即表現形式是比較不容易實現的。旅游紀念品的產業設計、生產、銷售環節應該形成一條龍的產業鏈,同時要有相關部門及財政支持產品設計、研發,這就可以解決個人研發的產權問題等難題,促進旅游紀念品的發展。
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上,52.4%的受訪者認為應結合當地特色,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42.6%的受訪者認為培育體現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很重要,37.1%的受訪者建議走出去,了解游客的真實需求,34.8%的受訪者建議穩步推動“旅游推薦商品”的發展,完善評選、監督和退出機制,28.8%的受訪者認為應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22.3%的受訪者認為應嚴查并嚴懲回扣等違規經營現象,16.2%的受訪者建議對游客購買增強指導。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