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郝堂村,作為近幾年鄉村改造的成功案例不算陌生,在全國各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從國家關注的視角再看郝堂村,其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超前性,是以文旅建設振興鄉村的典型案例。
一、鄉村振興的愿景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著重從鄉村格局、農業現代化、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改善農村民生、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規劃有效實施八個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和標準,為國民描繪了一幅產業機構優良、公共服務完善、鄉風文明、生態環境宜居的美好畫卷。
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經有鄉村實現了這個愿景,它就是位于河南信陽的郝堂村。
二、郝堂村超前實現了鄉村振興
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辦事處東南部,距離信陽市區20公里,曾經是豫南山區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第一批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鄉村。
從《國家鄉村振興規劃》對鄉村的界定,郝堂村屬于特色保護類村莊,具有“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郝堂村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得到了良好保護,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鄉村振興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是“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郝堂村的建設做到了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產業融合方面,郝堂村實現了“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拓展升級趨勢,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現在來看,郝堂村吸引大量人群中80%是城市人,城市人評價郝堂村是他們心中的桃源村,實現了價值體現和產業深度融合。
在人居環境上,實現了“保護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基礎上把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重視原生田園風光和原本鄉情鄉愁?!?/p>
民生方面,郝堂村解決了村落房屋、污水、環境、道路等基礎設施問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鄉村業態的更新,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空戰了空間,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以上成果可以看出,郝堂村從“即將消失的村莊”,躋身成為全國第一批美麗鄉村。及早成功實現了文旅振興鄉村。
三、郝堂村鄉建振興之道
郝堂村成功的五大因素
郝堂村的成功與其操盤手孫君密不可分,多年的鄉村扎根經驗使孫君明白:資金、地方主政者、村干部等因素都是考察一個鄉建項目能否落地的先決條件。在信陽市的眾多村落中,孫君之所以選擇花落郝堂村,離不開背后的五大因素:
因素一:項目背后的資金保障
三農問題研究專家李昌平在郝堂村做了內置資金互助,這為后續項目資金的支持提供了保障。
因素二:村支兩委的主導自治能力
郝堂村村支兩委扎根村子十幾年,其品德和威信使得村委會具有較高的主導自治能力。更難得的是,數十年的耕耘使得村委會賬目擁有幾十萬的存款,這從側面也證明了村委會的品格與能力。
因素三:上級領導的鼎力支持
當時項目的簽訂受到了區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且在區委書記當選的第三天簽訂了合同,避免了因政府換屆導致的項目擱置或流產。
因素四:未經開發的真實鄉村狀態
在村莊的選擇上,孫君堅持規避被政府主導規劃過的村落,而是選擇貧窮、落后、沒有資源,但村干部能力較強的村莊。正是這種真實、生態的村子像白紙一樣為孫君團隊的后期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因素五:政府層面的鄉建情懷
除了上面提到的硬性條件之外,平橋區的一尊晏陽初雕像也成為吸引孫君扎根于此的感性因素。對中國最早鄉村建設家的尊重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政府層面的鄉建情懷和鄉建決心。
開工之前的孫九條協議
孫君的強硬早已在江湖上瘋傳,比如“設計稿不允許改,開價不準還價,不允許拖欠農民工工資,主要領導任期已滿兩年的不做……”等等。在做郝堂村項目的時候也不例外,合同簽訂之前,孫君就定下了:“四個要求,九條協議,六個目標”。
四個要求
不能像公園,不能像城市,不能像酒店,不能像民宿
九條協議
設計圖不準改、不開專家評審會、兩年之內不準宣傳、大領導不能參觀、開價不能還價、施工隊由我們指定、對農村農民不利的不做、對生態環境不利的不做
六個目標
完成十年的收官之作;建立系統性的鄉村建設;實現環保教育、資源分類、規劃設計轉型;打造由綠十字提供產品,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為未來咨詢平臺、教育培訓做準備;總結鄉村建設理論
如何營建郝堂村?
不同于城市設計的現代理念,中國大部分傳統村落在百年之前業已形成,其順應山川形便與自然四季所形成的規制,獨成一格。因此,孫君團隊在介入鄉村的時候,選擇放棄了城市規劃設計方法,而是盡可能地遵守中國古代鄉村的營造規制與風俗民情。
精神層面,村莊秩序的重建
中國傳統村落強調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宗族關系,正是依托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血緣與血緣之間架構起來的溫情基底才是中國鄉村原本的模樣。因此,人是鄉村最重要的存在,以家為單位建立的村莊秩序正是孫君團隊鄉建的第一步。孫君回憶說,剛進村的時候,村里干部抱著廢棄寺廟中的石頭,希望恢復廟宇,村里的婦女告訴他,大樹是村里的神?!笆^、寺院、廟宇、大樹”等種種意象折射出精神層面上,民間信仰與宗族血脈引導的村莊秩序構建。因此,在后期的建設過程中,為了將村民的信仰融入生活,郝堂村項目組設計了一個與所在環境尺寸和諧的觀音,擺在荷花池塘中。
如果說,民間信仰與宗族血脈只是村莊秩序的一隅,那么孫君對村莊秩序的重建則是致力于對中國農村精神層面的文化體系的建構。
三成規劃,七成軟件加運營
面對郝堂村原本的新村規劃,孫君認為,在對村落審視的過程中,應該弱化規劃思想對村子現狀的改造,強調“三成規劃,七成軟件加運營”的方案理念。
在孫君看來,最好的規劃就是看不到規劃。在郝堂村改造的過程中,項目組動員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將圍墻扒掉,拆除了戶與戶之間的隔離感,同時通過給村民發放樹苗,引導村民自發在房子周圍種上植被、花卉。郝堂村所有的景觀看不到規劃的痕跡,以自然的生物鏈為準,讓螢火蟲、鳥類、蜻蜓等生物能夠在這里呆下來,是孫君對鄉村規劃的基本要求。
先生活后生產,自然經濟的鄉村感
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生活并非是一幅簡單的畫面,其背后是中國農耕社會為主體的良性循環的自然經濟。這種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更多的強調是生活本身,而非生產的盈利導向,因此我們才能在鄉村看到悠閑的養豬、養雞、插秧、勞作等狀態,而這種狀態正是詩意生活所描述的鄉村感。
因此,在郝堂村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項目組始終秉持“先生活后生產”的理念。先生活是為了更好的生產,正如孫君所言:“‘先生活后生產’不只是‘只生活不生產’,而是在安居樂業的順序下愉快地生活、愉快地生產,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時刻關懷生態,形成一種‘三生有幸’的和諧局面?!?/p>
以民為主,引導村民營建鄉村
郝堂村項目最初申請了500萬財政資金,最終只用了320萬就完成了所有計劃內容。節省出來的180萬,孫君認為是村民的功勞。以民為主,用村民的思維去引導村民完成鄉村的營建是綠十字團隊一貫堅持的原則。比如在引導村民搬遷學校,修筑大壩,打通水源的規劃安排上,孫君特意從北京購置了羅盤,用村民認同的風水觀念向他們普及筑壩引水、調節風水的重要性,從而使得原本在村里在搬遷困難的事情變得易與村民溝通。
對于鄉村而言,政府和項目組永遠是外來者,在最初建設的過程中,他們以指導參與的身份進入鄉村,但是在完成建設的同時,他們最終要把鄉村歸還給村民,讓村民來主導鄉村的循環發展。
生態共治,實現人居環境整治
孫君對村落生態環境的“高要求、嚴標準”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村落房屋、污水、環境、道路等整治問題,涉及到村民、村委會、區政府等多方關系,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整治結果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在郝堂村生態整治中,孫君強調一個“共治”的問題,即項目組、平橋區政府、村委會、農民四方共同分工協作,一起完成對村落生態環境的優化整治,而非政府或項目組單方面的強行推進。其中項目組提供郝堂村建設發展的整體思路,制定舊房改造計劃及各類改建圖紙,然后交由平橋區政府負責此項活動的宣傳發動、人員調配及資金籌措等事宜,而村委會負責具體的施工組織。當地村民如果有改造或新建房屋的意愿,可以向辦事處、村建中心等提出申請,和專家一起針對自己的房子合作設計圖紙,進行建設,同時對按照圖紙改造的住戶給予130元/㎡的補貼,對新建住房提供5-15萬元的兩年貸款貼息。在這種利好的情況下,到2014年,郝堂村改造和新建農房130戶,平橋區政府共提供了300萬元資金支持。
郝堂村的復興是一場政府、社會力量和村民三方協作,共同尋找鄉村價值的系統工程。作為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人物的孫君,帶領團隊在鄉村建設中拋棄了城市規劃以往的思維定式,不僅關注鄉村物質層面的環境空間治理和規劃,更加注重鄉村精神層面的村莊人文情感的重建。
對于郝堂村未來的發展,孫君表示,“一個項目的成功基本上分為九年,三年實踐,三年臨床,三年穩定,九年以后的項目穩定了,才能算成功?!爆F在的郝堂村領導換了,生意人多了,專家多了,農民的欲望多了,村子整朝著新的方向發展……項目組將持續不斷地觀察郝堂村后續的發展,如果九年以后,村子能到達到當初規劃的定位,那么這個項目就是成功的,整個郝堂村的發展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
是否能夠所期如愿,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素材來源 | 第九屆大地風景文旅研究生班孫君老師授課內容、大地風景文旅集團鄉村振興中心、北京大地鄉居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文字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 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