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大地風景文旅研究生班開辦第十年,今年的福利非常多,除了課程免費、課程體系完備,我們還會精選前幾屆的課程干貨,分享給大家。本文摘錄于大地風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玨博士在大地風景第八屆文旅研究生班第十一期培訓內容。
“回得去的鄉村”,發展現狀深解
農村發展離不開城市元素的運用
在城市化發展的趨勢下,無論是之前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還是現在的鄉村振興建設需要,當我們講到鄉村時,一定要看到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關系。周其仁教授有一個說法,叫做鄉村發展離不開城市元素的運用,他講到要善用城市消費力,善用城市智力,善用城市地力。我覺得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當我們再把這個現象剖析開來看,中國的鄉村發展具有跟其他任何發達國家經驗都不相同的客觀背景和時代因素,中國的鄉村發展必須是一個結合現代技術,與城市互相融合的發展過程。城市與鄉村的連接最直接和廣泛的四種方式是:城市人消費鄉村產品,鄉村消費城市商品,城市人到鄉村旅游,鄉村人到城市務工。
用這樣一個概念去看現在鄉村發展的一些案例,比如四川·蒲江明月村、山西·和順許村、鄉村提升與新度假鄉居模式的山東濱州·大地香坊、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等產業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無錫陽山·田園東方、蒲江民樂村、鄉村地產的特色小鎮模式的藍城春風長樂等,從這些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城市元素的應用,不管呈現出來的空間和功能內容,或是其他的一些東西,都有一些原來認為是在城市里的東西放到了鄉村里面。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技術方面也有應用到城市元素,例如以互聯網+新型消費為引領的鄉村發展的北京延慶·天貓小鎮·大吉祥村。
不解決農村的問題,民族無法生存
不解決農村的問題,民族無法生存。中國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農民問題。在中國每一年的一號文件里面講的都是農民、農村、農業的問題。鄉村是所有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比如我們大家都感同身受的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健康與教育等方面,空氣、水源、土壤、食品、教育、健康、休閑、文化等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一個國家的程度來說,鄉村與城市之間存在著正義與公平,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寫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如果有一個能夠脫離對方而單獨存活的話,那存活下來的一定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對于這句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是認同的,因為在城市里面生存連吃的東西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談獨立生活,所以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相互依存的部分之間,如果我們給它進行一個是非分明的一刀切,那么鄉村可以有序發展,而城市不行。要真正解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問題,就必須結合城市消費需求,做“回得去的鄉村”和“可持續發展的鄉村”。
旅游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城市規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在游憩這個方面,鄉村承擔著非常大的功能性作用。游憩是城市生活鏈接鄉村空間的重要方式,鄉村狀況關系每個人的生命品質。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智慧與生活美學,鄉村的自然生態屬性、美學特征、產業系統和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生命智慧,是鄉村最強大的吸引力所在,這是城市人到鄉村旅游的必要理由。
旅游導向型新型城鎮化是促進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旅游導向型城鎮化的表達,不在于在鄉村建設多少的建筑物,而在于保持農村產業功能、鄉村生態環境和美學空間的同時,還能讓這個空間具有城市品質的生活基礎設施配套、多元產業的發展空間、高品質的服務配套。
全域旅游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推手
全域旅游有三個核心特點。
首先,需求升級。從旅游到游憩,從旅行到旅居,從游賞風景到體悟生活。全域旅游成為推動鄉村升級的客觀市場需求,其中包含了觀光、度假、休閑、會展、游學、旅居、養老等諸多內容。
其次,邊界模糊。泛體驗、泛旅游、泛休閑,全視野、全時段、全產業、全社會、全市場。
最后,具有強大的綜合效益,是引導地方高品質綜合發展的良好途徑。
在這樣的情況下,旅游出于生活,旅游體驗生活,旅游成就生活。生活邏輯下全域旅游要求鄉村發展有生態安全的人居環境,品質保證的設施配套;基于本土的鄉村產業,富有特色的真實生活;區別城市的空間美學,鏈接自然的生命模式;獲得成長的體驗內容,充滿智慧的文化啟迪。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對鄉村進行真實的、全面的、根本性的提升。
后鄉土式的鄉村療愈與成長模式思考
什么是后鄉土?
后鄉土是已經過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再到現在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的變遷,后鄉土社會是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工業和后工業階段后的提升與回歸。后鄉土的思想,是對工業化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總結后,重新尋找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方法;是與時代科技進步相結合的多元、總和、有序、富有活力的新篇章。
表1 后鄉土發展階段的變遷
表2 發展思維的變遷
強調當代科技創新與東方智慧繼承融合發展
重視科技,利用科技的原則是要跟傳統智慧繼承融合發展。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化與經驗知識對現代發展的啟示,尤其需要更深度地認識自然世界,洞悉人的身心與自然最根本的關聯。
后鄉土所強調的東方智慧有四點。首先要整體思考,人和自然都是相輔相成、互依互補、彼此調和的多元部分形成的有序、平衡、穩定、融洽、統一的整體;是開放的、有機聯系的、總和復雜的巨系統;各部分之間互相滲透、水乳交融、不可割裂。其次是平衡有度,自然萬物的生成與運行都是物質的,需要統一與物質之間關系的勝克協調;任何一邊的過度發展都可引起整體系統的崩潰;必須采取適度的、兼容并包的、和諧發展的方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另外還要差異對待,相時而動,因地制宜。最后是守正篤實,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強調綜合集成與重點引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鄉村人居環境本身是一個復雜有機體,其療愈與發展必須采取綜合集成的方法。從操作角度看,要使得工作能夠具有帶動性而且卓有成效,就必須重點引導。
對整個鄉村來說有太多的元素在一起,在這樣的情況下,鄉村發展必須進行系統綜合考慮。我覺得起碼分為三個部分:環境的提升,產業的提升和文化的提升,三者相融就是我們做鄉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 以中醫而不是西醫的方法來療愈與營建鄉村
方法為切實引導——深究根源·對癥下藥·系統調理。目標為激發自覺——喚醒潛能·健康管理·鞏固提升。在中國,大多數鄉村在能力和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必須要內力和外力密切結合來進行。借助外力進行前期的激發和引導,樹立大家共同的目標和氛圍;再努力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每個農民和家庭都發自內心的積極參與,才可能真正實現農民的自信、自覺、自學、自立、自強,才可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 對復雜系統的“集成決策”模式
集成決策的含義有以下6點
? 對綜合型戰役的“平臺型”作戰方法
? “回得去”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主要有六點,一是具備必要現代設施和一定舒適度的居住房屋,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二是要保證品質的基礎設施供給(水、暖、電、通訊),現在社會如果沒有網絡,很大一批人都不會去了;三是鄉村環境與鄉村治理;另外三點是我們做后鄉土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是有機循環農業體系構建與垃圾分類回收;二是自然教育與中醫療愈為核心的鄉村配套,如果我能把基礎設施和自然教育及中醫療愈做好,甚至于城市里的人都能夠回到鄉村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六是結合旅游與產業體系發展空間,是引導做后鄉土的一個基點。
未完待續~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文章根據大地風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玨博士在大地風景第八屆旅游研究生班第十一期培訓課程的演講錄音整理而成
聲明 :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