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2019 年 4 月 18 日,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主辦、大地風景支持的“4·18”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活動”在清華大學召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并做題為《傳統村落的紳士化與鄉村社會景觀變遷》演講。
本文摘自吳必虎教授的演講:
大家知道遺產界有一個不知道什么時候形成的印象,旅游就是搞破壞遺產的。但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觀點,旅游救了很多遺產。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講講我的觀點,我今天不會講很多旅游,而是主要講旅游怎么救遺產的。因為大家知道很多傳統村落被拆掉,有的是農民自己拆的,有的是鎮長拆的,有的是縣長拆的,有的是城市規劃師拆的,反正拆的人挺多的,為什么會拆呢?城市化的大潮。但是在拆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村子不拆更賺錢。
大家知道農村都挺缺錢的,中國的金融制度,大量的金融資源是在城市內部的,金融的效率在農村是比較低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把錢花在農村。總的來說,資本的特征是不太愿意到農村去的。這個時候我們告訴村長或者告訴農民說你房子不要拆,城市人來看一看。因為城市內部的人有兩種人,一種是真的喜歡農村,一種是喜歡裝逼,喜歡農村,不管什么情況,他的結果就是不讓農村拆了,所以通過這個過程簡單的一推理,很多傳統村落是因為旅游的原因保存下來了。
我今天在清華講,要裝的有學問一點,所以把題目故意弄的挺有學問的樣子,實際上沒那么復雜,就是說農村的人50%、60%、70%的人進城以后,村子里還有人嗎?或者村里有人還是以前的農民嗎?因為城鎮化以后,很多住在城里的人想到鄉下去住幾天,或者是退休以后在鄉下住更多的時間,所以村子里來了一批新的居民,老的農民和打工重回農村的新農民,再加上一批在城里面居住久了以后,想到城市外面的居民。大家知道城里人都有病,或輕或重,到農村要定期去看病或者是療傷,或者是讓自己放松一點,尤其是正在讀博士,寫博士論文,被呂老師壓得很緊張的那些博士生,到農村去呆兩天回來以后寫論文寫得更好一些。這樣的一批人進村子以后村子結構就會發生變化。
鄉村的這種變化主要是鄉村社會結構變化,這種變化就形成原來中國傳統的一種鄉紳統治或者治理鄉村的形式。到今天,三種人:老農民、新農民加上新的城市居民到鄉村去度假,形成這樣新的一種旅游發展的情況,在這個過程當中,城里的居民帶錢進去,鄉村的好多農業遺產反而得到保護,所以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基本內容。
過去農業部給我印象就是管種稻,但是種稻的農民或者農民住的村子他不管,現在名字改成農業農村部,我就放心多了,原先管種稻子,種稻子好像是給城里人吃的,所以農民本身被忽視,這是農村反哺支持城市發展。現在好了,農業農村部。因為我爸是農民,我在考上大學以前也是農村戶口,對農業農村部的身份改變,包括國家對農業農村部的授權范圍也改變,這種情況非常看好,確實是個很好的現象。中國的城市化挺有意思的,像我爸、我哥特別想擺脫農村戶口,包括我自己小時候不愿意,也不叫不愿意吧,種地種不過別人,就只能讀書,所以拼命要考大學。
那個時候想城市化永遠不給我們城市戶口,可是現在農民不太愿意弄城市化,政府就拼命推,你趕緊進城,所以拆村并鎮特別快。政府推動農民,當然也很多人愿意進城打工,但是進城打工以后,不能就近入學。昨天習主席到重慶說,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這些問題實際上是都預示著農村社會一個危機,這個危機,具體我就不講了,社會農村空心化,但是最近一個話題特別需要大家認真仔細想一下,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大家從上到下,從七個常委到31個大陸的行政區的首長,到各個地方村長為止,包括我們很多省一級的官員和大學里老師都要有配駐村的工作。但是我后來發現,當中國的農村只剩了不到30%的人在村子里住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花那么多精力去振興鄉村嗎?因為鄉村已經不在了,振興誰呢?它的對象不存在了,所以實際上我們可能要新的一個考慮,就是那些過去80%的人,90%人住在鄉村,現在只有30%人住的時候,這個情況可能再過五年或者十年就是這樣子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振興鄉村了,而是好好的利用鄉村這樣的一個自然的資源或者自然的空間。進城以后的人更需要精神食糧,所以鄉村有兩個功能,一個是閔慶文教授關心的生產,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稻,還有魚什么的。第二個鄉村生產什么?生產精神空間、人們的休閑空間,人們田園生活的需求,或者是另外一種高雅的說法叫鄉愁。我想鄉村振興對象不存在,是鄉村的生活作為一種新的產品叫服務產品或者競爭消費產品,鄉村原來由生產單一的農產品變成了生產農產品和農村的田園生活方式,所以這是鄉村未來的兩個變化。
這個生活方式當中文物就很重要的,文化景觀很重要的,農業田園生活方式很重要。所以拆村并鎮以后,大量的農村空置的宅基地有兩個處理辦法,第一個我們經常強調的叫做復墾。但是我認為很多地方不要復墾,假如糧食是夠吃,那些地方就種草、樹。中國的糧食四高,高產量、高倉儲、高進口還有高價格,這種情況下,有一些村子可以不要復墾,讓它變成生態的空間。第二個就是把空下的村子賣給城里人去住,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城市周邊的第二住宅。過去我們政府有一個規定,不太允許建獨棟別墅,但是農村的宅基地就是獨棟別墅,這個時候不用去管他就賣給城里人,所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做了一個很好的推進,就是農村建設用地可以進入市場,當然沒有說細則說市場是誰,是成立一個法人公司可以買呢?還是我自然人也可以買?還沒有出來這個政策。總的來說,一旦出來以后,我們會有中國傳統村落的紳士化現象,紳士化在國際語境里面它不一定是一個褒義詞,也不是個貶義詞,最初是在歐美國家提出來的,城市中心區原來是富人住的,后來就變成移民、黑人住,富人、中產階級全部到鄉下去買別墅,住在城市附近的鄉村地區。
這個時候城市的中心區變成擁擠、犯罪率高、晚上不敢進去,但是后來城市中心區又變成新的富人或者說中產階級進去重新改造,特別是清華建筑學院的設計師重新給他做一些設計,類似于中國上海的新天地,全國好多城市中心都發生這種變化,就變成一個很牛逼很高大上的一種社區,富人又回來了,窮人覺得又住不下去了,又離開。所以紳士化有很多爭論,但是我這里說的中國鄉村的紳士化就是城市中產階級進村子里去住,比如說北京、懷柔北溝村,還有國家文物局去開過好幾次現場會的瓦廠,那些地方就是紳士化了,很多外國人住在里面,很多大學教授住在里面,特別是周末,懷柔、密云、延慶、順義等北京郊區都有這種情況。
那么這個時候村子就會發生一種新的紳士化,這個紳士化不同于西方語境的紳士化,在我們這個體系里面,我們認為紳士化是一個褒義詞,是個好的詞匯,對應古代的這種鄉村社會結構就是士紳,王安石、蘇東坡退休以后一定回自己老家去居住的,帶來傳統的一種也就是社會關系也好、社會資本也好,教化也好,像朱熹都是在農村開書院的,沒有說非要在北大清華開書院,所以未來很有可能是在清華找不到呂舟教授,而是在鄉村生活、在村子里面上課。所以我想這是未來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這是未來的一個生活方式,村子里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因為這是一個故鄉重構,這是真正多樣化的鄉村生活方式。應該說一個新的鄉村的形成,在中國它有傳統,但是可惜這個傳統大家如果看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就會發現中國的鄉村傳統被中斷一段時間,大家知道革命總有代價的,誰讓你們這些富人把地弄得太多,把農民壓得喘不過氣來,農民就造反了。革命的傳統實際上不是中國,最想革命的是法國人,法國人動不動就造反,動不動就罷工。所以法國社會還是有問題的,包括文物被燒掉也有這個問題,沒有我們國家管得好。到我們鄉村治理結構,應該說舊鄉村被革命中斷一段之后,但是新的鄉村現在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機遇。大家知道習主席,最近非常強調傳統文化的復興,從一個高度來講,從意識形態來講,過去相當長時間我們作為革命黨,非常強調這種階級斗爭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變成執政黨以后,特別是中國進入像今天這種情況,國力強大了,執政能力強大了,“一帶一路”國際大的布局、戰略就提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必要回過去看看過去中國傳統治國的方略。實際上中國現在一種理論上分析,學理上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加中國傳統智慧,兩種辦法來治理國家,或者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因此新鄉紳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鄉村社會結構的變化,更多的是從國家治理的大的一種結構上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變化。因為雖然70%的人會進城,但是很顯然,孔子的時候就說了,禮失求諸野,就是說在北京,在上海找不到中國文化了,到農村能找得到,因為農村一定是基因庫,不僅是我們閔教授那個植物的種質,這個莊稼的種質,實際上人的思想的種質也在村子里面。所以實際上鄉村的保護,不僅僅是我們看得見的這些房子,我認為建筑后面會延長的,為什么建筑房子這么建?它后面的有風水、有一些自家的傳統。
總的來說,新鄉紳會把中國一個社會機構、新的景觀出來了,所以鄉村景觀,我們認為除了魚稻共生系統,除了村落肌理,這些物質的或者是農業生產的,或者是這些東西以外,我認為各種人口結構變化,本地村民、當地人返鄉和外地人擇居,這種擇居我們稱為鄉居,就鄉村的居住生活方式。因為從“十九大”提出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種美好生活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在城里工作地買的房子,第二個就是在旅游地、度假地的一種異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兩個生活方式加在一起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城市化的速度太快,城市的節奏太快,在城市里面真的非常容易得病,每個人都有各種精神緊張的病,當然霧霾就加重了這種病。所以我想新鄉紳的形成,新中產階級人群不斷高漲的鄉居需求,空心化的鄉村社會更新動力就來自于從城里面定期回鄉村居住的人這樣的一個動力,所以鄉村的社會結構會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會從大城市、特大城市周邊的鄉村開始,逐步向外圍延伸。從東部地區開始向中部地區延伸,當然中國因為是人口比較大,哪怕西部地區也有很多大城市,所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周邊,鄉村的結構首先會發生這種變化。
所以我們要進行政策研究,第一,涉及到很多很多問題,比如說大部分人進城以后,城市的周邊,或者說通過我們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城市化的研究,未來中國的城市人口,最近很多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少數特大城市戶口不放開,最近發改委說,所有的城市戶口全部放開,這就意味著全國人的人口會向沿海地區遷移,80%人會遷移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幾個沿海的省份。自然資源部說每個省級單位都要保留80%的可耕地作為永久性基本農田,這個法律是錯的。為什么?要按照總人口,全部人口往東部移,因此東部地區可以少保留一點農田作為基本農田,應該提供建設用地,否則那個地方房價太高,太高以后清華畢業的都買不起房,大家都沒有創新,沒有房子的人是無法創新的,因為天天盯著房貸。而且說老實話,你沒有房子,老婆都找不到,找到以后老婆會跑掉。所以這就是人性,哪個丈母娘會把女兒嫁給一個,哪怕清華畢業、北大畢業,你沒有房子,對不起,不嫁。而且現在《婚姻法》說男女分開來買房子,這個不對的,應該是男人負責買房子。為什么?因為女生一生當中有好幾年要在家里生孩子,你男人不能生孩子的,就應該負責買房子,這很簡單。
因此東部人口特別集中的地區,應該有大量的建設用地供給,我相信住建部的研究政策,提供給自然資源部,不能整這樣的土地管理辦法。我想另外宅基地騰出來以后,就賣給城里人,如果糧食夠吃,國庫里糧食五年都吃不完的,霉了或者怎么樣的,這個地就讓它長樹,而不是全部復墾。所以我們很多短缺經濟形成的一些觀念,一些制度,要進行認真的學理上的研究。很多農村的空房子,就要把它變成鄉村的這種社交場合、鄉村的生活方式,到鄉村結婚、拍婚紗、過生日,而不要在城里面做。習主席就說了,開會老在城里開干嘛?到烏鎮去開,所以世界互聯網大會到烏鎮開了,所以其他大會可以全部到村子里開。
我的時間還有一分鐘了,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新的紳士化的鄉土中國,理想中是什么樣子?實際上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讓農民有資本進城,他的宅基地可以賣給城里人。第二個,讓市民有土地下鄉,有宅基地,因為如果房子不是你自己的,沒有人會花大價錢把它好好建設出來,像西遞、宏村、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全是土地能夠超過70年的情況下,我們是99年租賃、150年租賃,地還是共產黨的,還是國有的,但是租賃期延長。超過99年大家就會好好投資,所以英國人離開香港的時候,因為有99年租期,所以把錢全部花在建城市上面,而不是挪走或者是拿到國外去。所以我想鄉村是整個70%的人住進城市以后未來的療傷之地、心靈之地,一個幸福生活所依托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市場以后,哪個市?是自然人的市還是法人的市?這是一個question,我的問題就在這里,謝謝大家。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