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全域旅游規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概念,更多的是實踐要求,各地全域旅游的理念、標準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實踐。我們在若干個全域旅游項目的規劃和落地過程中,總結出了全域旅游規劃的“五全模式”,希望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
一、全資源整合
全資源整合是通過全域資源整合,實現全域資源旅游化,擴容資源發展空間。所謂全域資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傳統資源,還要把一些新興資源挖掘出來,再實現旅游化,從而擴展旅游的發展空間。比如,旅游的核心資源體是景區,但在新興的資源中,城市、鄉鎮和風景道都可作為景區的一部分;此外,廣場、公園、博物館、學校、工廠等社會資源訪問點,也都會納入到未來的旅游產品體系中。
如何通過全新的資源挖掘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我們在杭州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實踐。2012年,我們主導做了《杭州市城市旅游專項規劃》,那時全域旅游規劃的概念還未提出,杭州市政府提出來“要將杭州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大景區的概念進行規劃”,這說明他們很早就開始考慮如何將城市的資源更好地為游客服務,2012年,杭州推出了100個社會資源訪問點,甚至將菜市場都轉變為旅游資源,專門為外國游客服務,這說明應該要以創新的思維來看待什么才是未來的全資源體系。
杭州菜市場
1.景區
泛景區化的旅游目的地是全域旅游規劃對于景區的新的要求,也是景區未來發展的破題路徑,就是不光景區圍墻內,而是更多的看到圍墻外。在這個層面上,更多的是通過弱門票化將更多外圍的資源主體納入進來,包括外圍資源的管理、交通、服務和旅游要素等實現全新對接,逐漸實現從門票經濟轉變為綜合消費,達到非門票經濟的多元化、合理化,其實就是讓景區打開自己的圍城,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讓景區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帶動外圍的更大發展。這就是泛景區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的理念。
2.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又叫城旅一體化。城旅一體化就是使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獲得更好的融合。當時,杭州提出將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作為城市旅游時,更多的是把城市作為一個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來看待,那將會有更多的將城市和旅游結合的部門,將城市功能、城市構筑物和城市資源進行旅游化的轉變,比如城市商業,由傳統的購物型商業向休閑商業轉變,城市交通從公共交通向游憩交通轉變,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公共設施、城市文化、城市建筑的轉型。
以南京為例,主要從特色街區、社會資源訪點、城市公園、城市夜旅游四個方面進行打造。通過梳理和挖掘南京現有和潛力型城市街區,明確并強化相應的主題特色,構建了五大主題、十二大城市特色街區。另外,對南京的社會資源訪問點,如高等院校、博物館、城市廣場進行了相應的規劃,讓這些公共體系向游客適度開放,成為城區游的特色吸引物,感受最真實的南京味道。
在規劃中更多的強調公共休閑設施的融合,要求城市公園在前期規劃或者后期提升時要考慮到更多的可能性,向游客和市民實現旅游化的開放包容。最后一點,挽留游客的制勝法寶就是城市夜旅游,城市夜旅游是推動城市夜經濟和關聯產業中非常重大的一個體系,《南京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為南京構筑了一個城市夜旅游發展體系,包括各種夜游產品,夜景觀,夜旅游的服務及各種企業等,這在城市旅游里面是很重要的一點。
3.鄉鎮:美麗鄉村、旅游特色小鎮
美麗鄉村和旅游特色小鎮是全域旅游規劃里面很重要的一點,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為突破口,構建全域旅游的支點,推進旅游與鄉村的深度合作,以鄉村旅游為載體,推進農旅融合、旅游扶貧工作,升級地區旅游檔次。特色小鎮主要通過尋找產業特色核心、文化基因植入、產業化支撐和項目化運作進行打造。
對接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從優化鄉村旅游環境、展現鄉村原始生態文化、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提升鄉村接待能力、提高游客滿意度等方面出發,以點帶面,形成精品示范,推動地區全域美麗鄉村的建設。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的建設最終是實現鄉村地區的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的生態目標,活化激活鄉土文化與記憶、保護和修復鄉村文化脈絡的文化目標,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帶動鄉村居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就地城鎮化的社會目標,和通過以旅帶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區域產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的經濟目標。
4.風景道:交通資源旅游化
風景道最早是由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研究旅游交通時提出的,風景道既是服務設施同時又能串聯風景道旁邊的一些點,升級到全域旅游以后,風景道具有了更大的魅力和更大的作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交通連接由快旅、快游向快旅、慢游轉變,也就是旅途很快,但是到了一個目的地以后,要完全的慢下來。我們提出內蒙古呼倫貝爾建設移動旅游目的地,在移動旅游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體驗,乘坐的交通就是一種旅游消費和一種旅游體驗。
二、全產業融合
全產業融合的實質是“旅游+”,實際上,在“旅游+”的模式里面,從門票經濟向全產業鏈經濟轉型,其實是旅游業向各個行業滲透的一個過程,從現在的實踐來講,“旅游+產業”是有一點牽強附會,比如工業旅游,雖然發展了很長時間,但還是不溫不火,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認為工業旅游帶來的效益遠低于工業本身的效益,并且會影響到工廠的正常運營。主要原因還是大家的認識不到位、以及傳統產業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與旅游融合之后的沖突等。
所以,應該由“旅游+產業”向“產業+旅游”轉變,通俗來講,不應該去教育旅游局如何讓旅游+產業,而是應該去說服各個企業、各種產業,如何讓他們融入到旅游當中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底線和利益訴求點,對于旅游的介入能夠把控的住,同時又不影響自己的主業,還能促使主業煥發新的生機。所以對于產業的主導者,更多的是要強調產業的旅游價值,旅游價值點在哪里,如何把產業和旅游結合以后實現價值最大化,這樣才會引導這些產業主導者主動和旅游相結合。
全域旅游規劃中“旅游+”路徑圖
因此,就需要一些規劃的創新手法,比如休閑農業、休閑漁業、旅游商品、文化創意等,包括對品牌的包裝等,其實現在這些需求越來越多。在旅游+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1+1>2,就是從“旅游+”,轉變到“+旅游”。“旅游+”是旅游業與各行業完全滲透的藍圖,而“+旅游”是各個行業主動融合旅游的全新的發展格局。這就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通過這種轉變,能夠讓一產、二產,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等和旅游業進行融合。
三、全方位服務
所謂全方位服務,主要還是對游客來講,不斷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更多的讓游客滿意的產品。這里面強調“全域覆蓋、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發展方針。具體要求及內容如下表:
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通過全方位服務,可以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從而能夠更好的體驗目的地。這就需要實現全域旅游規劃N大支撐體系,實現各項旅游服務支撐要素大的全域覆蓋。
全域旅游10大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四、全社會參與
全社會參與指的是全域旅游規劃的事情不單單是旅游相關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全社會各個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體功能,就是政府引導下的企事業單位、協會、居民等個人、游客全參與的機制。結合《三亞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進行具體探討。
首先,政府在整個全域旅游規劃中起著主導作用。由政府主導,堅持“政府搭臺實體化,產業服務集中化”的創建原則,打造集產業、管理、投融資、項目交易、資金監管、規劃設計、人才培訓、信息化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產業服務平臺——智慧化的旅游產業服務平臺(Tourism Industry Service Platform,TISP),這是全域旅游規劃強調集約化的重要一點。通過這個平臺,能夠把招商、管理、融資、人才等都進行一個結合,換而言之,除了政府,還需要一個更好的產業服務平臺,把區域的產業帶動起來,包括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參與,可能比高校和科研單位輸送的專業人才更多。
全域旅游規劃下的全社會參與機制
其次,發揮企事業單位和協會、社區的作用,調動行業積極性,促進產業合作,新業態創新,以及行業環境的營造。企事業單位和協會、社區主要指高校、科研等事業單位,旅行社、酒店、出租車等企業,協會、俱樂部、社會團體等,和社區、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體系。
最后,個人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上面來講是人人參與,讓大家認識到“人人為旅游,旅游為人人”的理念,在較大的旅游目的地,就能看到這種現象的。老百姓對地方的熱愛,原因在于他們確實從旅游當中得到了實惠,所以,在全域旅游規劃里面也要強調這一點。
這需要旅游為當地人創造更多的福利,當地人才能更好的為旅游來服務,所以需要創立這樣一個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志愿者服務,旅游志愿者的任務是專項任務,特別是在節假日和人流密集區提供相應的志愿服務,鼓勵社區居民、大學生等個人以旅游志愿者積極參與,樹立“人人為旅游,旅游為人人”的理念;二是全民文明旅游,主要通過加強文明旅游宣傳教育,積極倡導文明旅游、健康旅游方式,樹立全域旅游文明開放形象,強調文明旅游。
五、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為了推動全域旅游規劃工作,從頂層設計,包括旅游發展的機制、旅游發展的政策、資金等方面讓整個全域旅游得以貫徹和執行。
以上就是對全域旅游規劃“五全模式”的解讀。通過全資源整合,讓一個地方的資源重新煥發活力;通過“旅游+產業”到“產業+旅游”實現思維的轉變,讓地方的產業有更好的升級和提質的機會;通過各個層面包括智慧旅游和基礎設施的提升,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使得游客喜歡上這個地方;通過全社會參與,讓當地人熱愛這個地方,讓當地的企業加入到旅游當中來,享受到旅游的服務和紅利,通過政府的頂層設計在全流程上形成的系統化保障措施,讓各個部門的工作有更系統化的指導措施。
拓展閱讀:
吳必虎:構建全域旅游規劃的技術體系與治理體系
生活旅游邏輯下,全域旅游規劃要把握四大關鍵
全文解讀 |《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