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5月23日-25日,第四屆古村鎮大會在“九曲黃河第一鎮”山西磧口古鎮盛大舉行。來自德國、意大利、荷蘭、斯洛文尼亞及全國22個省市的近800人參加了本屆大會。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作為大會主席出席并發表了題為《與歷史對話,為未來留史——中國傳統鄉村景觀的保護與利用》的主旨發言。
我講的題目是關于遺產活化過程當中會碰到的一些問題,包括鄉村的遺產,如何實現我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兩山理論”。兩山一定是兩個山,一個是綠水青山,一個是金山銀山,不能只講一個山。過去做遺產保護的人可能就講綠水青山,搞生態環境的人也講綠水青山,但是怎么變成金山銀山,這些專家不太考慮,這樣不能完全實現對“兩山理論”的全面理解。
另外,講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這兩個詞一定要放在一塊講。過去的《文物保護法》主要講保護。不講利用就很難講保護,現在文物保護法也在修改,專門加了一章講保護利用,這也是響應習主席講的要讓文物說話。那么文物能不能說話?說什么話?文物說話的時候,老百姓聽不聽得懂?這就會碰到很多問題。
我的題目是與歷史對話,使文物讓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能夠響應當地的社會發展的綜合目標。同時我也注意到一個問題,中國的文化遺產的和意大利、英國這些歐洲的文化遺產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化遺產很多是石頭建的,這次我很高興看到磧口古鎮基本是石頭做的,都能保存很久,但是像哈尼梯田那些地方,很多鄉村景觀、鄉村田園風光是在很落后的情況下蓋的草房子。我讀小學的時候在江蘇鹽城阜寧縣,上課的教室基本都是土坯房子茅草屋,幾年之后需要重新蓋。現在城市的人看到茅草屋很好看,但是讓農民繼續住茅草屋是不公平的。我今天講的大部分是重新利用和要為未來留下遺產,所以題目的第二句話叫為未來留史。
主要觀點
所謂文化遺產,皆為歷史建設結晶
重建、再建、創建,皆為保護之選,當容現代生活
商業并非道德缺陷,而是遺產建設主要動力
欲致文化傳承,必至鄉村尋根
欲呈文化之貌,有賴遺產活化
今日利用之作,應成未來遺產
所謂文化遺產
皆為歷史建設結晶
我們巨資保護的遺產是過去建設的結果,而不是保護的結果,保護是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上。今天不講公共建筑,就講私人建筑,私人建筑現在變成遺產了,而過去是古代人的建筑。比如孔府,它是政府支持給錢,歷代不停地建設。平遙古城除了城墻是政府建的,里面的房子都是晉商自己建的。新的文化遺產都是過去私有化體制下,投巨資幾代人形成的。
比如西遞,它是皖南商人自行建設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要限制私有化的發展。還有開平碉樓,碉樓是怎么來的?都是海外華僑匯款回故鄉建設而成。土樓也是這樣,土樓也是客家人一個家族、一個村子慢慢建起來。但是按照現在宅基地的制度是建不了土樓的。作為新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是海外華僑做生意,老百姓自己建的房子。過去富人的房子全部收為國有分給窮人,鼓浪嶼實現了退給私人的途徑,所以才能形成人居環境的世界遺產。哈尼梯田、麗江古城、茶馬古道也都是商人建設的結果。
重建、再建、創建
皆為保護之選,當容現代生活
建設是文化遺產主要的動力,而不是保護,這個觀點文物局的同志聽來好像是不講道理,但是從源頭上來講文化遺產一定來自于建設。重建叫客觀主義原真性,要一模一樣,現在我們動不動講修舊如舊,這容易變成教條主義,有些根本做不到。再建是基本輪廓和主題風格可考,不必原材料原工藝,建構主義原真性。還有一種情況什么也沒有,但是想表達這地方的傳統文化,這叫創建。創建是基于原址,呼應歷史,更新功能,叫戀地主義原真性。遺產來自于建設,而不是來自于保護,頭功是建設,末功是保護。
商業并非道德缺陷
而是遺產建設主要動力
然后是商業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講來了大量的游客,把傳統安靜的鄉村生活破壞了,商業化了,好像商業帶有原罪的感覺。我要告訴大家,商業是創造文明、創造歷史文化遺產一個主要動力。我舉很多例子,比如晉商、徽商,為什么有磧口古鎮,不是當地老百姓在種地,磧口古鎮是商人干出來的,如果沒有大量的水運、商運,哪里有磧口古鎮?商人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主要創造者,商人全球的運動形成了絲綢之路,沒有商人哪里有絲綢之路。大家知道馬可波羅是商人,他在游記里面,講了很多沿途的故事。
徽商:徽學基礎,皖南古村落群的主要建設者
我們今天講“一帶一路”,如果沒有商業活動,光搞文化交流有用嗎?敦煌石窟為什么有那么多佛教的東西,那是因為沿途商人很多、居民很多。絲綢之路上大家今天看到的是文化,我看到的是商業,是商業才給文化創造了機會。海上絲綢之路也一樣,主要都是商業活動才發展起來的,而不是軍事行動、政治行動。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海上商業與海外殖民的主要途徑,大家可以發現閩南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把人口分布出去了。中國有一段時間倭寇很多,但是民間的海上貿易冒著風險也在繼續開展,所以商業的生命力非常強。再比如大運河,我就不用細說了,除了官方,還有大量民船在做生意。
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是什么?就是做生意,萬里茶道就是商業活動,現在留下很多商號、海關、集鎮、古道、碼頭等等。同樣,茶馬古道是干什么的?今天看到的一些旅游目的地,全是古代茶馬古道做生意的一個結果。所以不要老是蔑視商業,說商業破壞了文化,恰恰相反,是商業創造了文化。
欲致文化傳承
必至鄉村尋根
鄉村振興,我們振興什么?怎么振興?60%的人進城了,還有15%的人準備進城,只有20%到30%的人在村子里面,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那么大規模振興鄉村,恰恰相反,是進城的人想到村子里面休閑度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發達城市看到了一些逆城市化現象。
鄉村的文化價值在于城市已經沒有傳統文化了,鄉村還保留。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所以中國的鄉村保留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鄉村城市化過程,也就是為什么有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到農村買地住。
鄉村振興要換一個途徑,鄉村遺產活化不是僅僅為了搞旅游,用來賺錢,而是一種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的保留,是為旅游者提供一種生活方式。中國現在入境旅游前幾年有一個下滑,現在又有一個回升。外國人到中國看什么,我認為更應該看中國的鄉村,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外國人要了解鄉土中國,一定要到村子里來,同時中國國內旅游人次也在不停增長,所以傳統文化能夠一代代傳下去,這是大眾需求。
欲呈文化之貌
有賴遺產活化
教育部最近發布了一系列關于研學旅行的文件,我們在做文化遺產、遺產保護的時候,要考慮到黨的需求,考慮到政府的需求,考慮到鄉村發展的需求,不光是建筑保留的問題,還要怎么用,不只是旅游經濟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中小學教育、城市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文化如何傳達到海外去的問題。
今日利用之作
應成未來遺產
最后想講一個思想,我們不要只做老祖宗留下老房子的保護工作,也要考慮為未來創造遺產,城市居民房子只有70年使用權,誰愿意花祖祖輩輩的錢建房子,所以一有機會到希臘買房子,一有機會把美國買房子,這是錯的。只有比如國有土地租給老百姓150年,租賃期長一點,人們才會真正的投資。現在很多搞民宿的人頭疼、傷腦筋,因為租賃只有幾十年,誰愿意把幾十萬投進去?租賃期長一點,大家才有激情去做這個事情,這是產權問題。
第二是投入,大家知道農民自己那點錢永遠解決不了今天農村房屋的改造和再利用。如果他有99年的租賃權,大家就會把錢投進去。不能總是集體所有制,當初說打土地主分田地,是分不是包,現在承包已經改變了初心。我們在做的事情是確權,把宅基地真正交給農民自己,讓農民自己說了算。然后要有投入,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我認為資本一定要進去,怎么進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三不要急,一個好的項目一定是兩輩人、三輩人干的,好東西一定要慢慢來,這才是未來的遺產。馬克斯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未來文化遺產要靠今天高品質的活化,而不是不負責任、沖動。高品質的建設,古代有案例就是岳陽樓。今天的高品質建設是無錫梵宮,新建的東西也可以變成未來的文物,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文章來源 | 抄錄自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在第四屆古村鎮大會上的講話
聲明 :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