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不是今天的話題,從發展過程來看,從旅游的角度來說,80年代有一個說法叫一環兩線,國家的大環是京西滬桂廣。兩線是長江三峽旅游線,一個是絲綢之路旅游線,始終停留在概念上,沿線都非常重視,國內做過三次關于絲綢之路的規劃,國際上也推廣,世界旅游組織在西安專門組織過絲綢之路各國旅游發展的會議。中國鐵路旅行社專門做了東方快車,試圖形成一個產品,可是始終沒有起來,就得問一句,為什么起不來?應該這么說,時代沒有到位,時機不成熟,產品也不到時候。我們看今天能起來嗎?看一下中國人的旅游足跡,一個常規構成就是從港澳臺到新馬泰到日韓到北美,基本上周國人出境旅游的過程足跡就是這么一個足跡。下一步的擴大,現在足跡在擴大,北歐、北非、中非、南美都在擴大。下一步的擴大必然到中亞,現在旅行社高加索三國的旅行已經推出。從消費來看,四個階段,早期旅游問貴不貴,窮旅游追求過看。之后問好不好,再問對不對,這是市場需求細分,最后問值不值,追求性價比。絲綢之路旅游產品我就問現在進入到哪個階段了,大家都在追求什么呢?
主要問題我們要好好研究一下。路線長、交通差、景點多、距離遠,這是基本的情況。第二有說頭,少看頭,沒玩頭。第三個問題小眾市場,大眾影響。第四歷史文化價值高,旅游價值打折扣。旅游者追求的市場價值和體驗價值不對等。八千公里絲綢之路,一個經濟帶所拉動的旅游地培育,首先需要旅游突破,首先第一步是中國段的完善,第二是中亞段的提升,第三是歐洲段的銜接。就中國而言,需要重點培育幾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等等。就中亞而言,現在的旅游基礎設施狀況基本上相當于中國的80年代初,需要借助各個方面力量尋求基礎突破,歐洲而言是形成品牌。
總體思路是什么?帶狀產品嚴格的說不符合旅游市場的規律,帶狀產品形成一個狀況就是過境地,作為過境地的旅游地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必須形成區域性的產品,這樣“一帶一路”發展必然拉動區域旅游發展,也需要區域旅游發展。總體而言,換件衣服,把這個帶狀變只是一個說法,實際上要培育節點式的旅游目的的。第二戴頂帽子,民族的興盛,歷史的融合。第三穿雙靴子,第四趟條路子。
所以要資源整合。歷史文化、藝術精品、宗教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國際文化都要研究,研究這一系列東西組合。
交通方式組合,航空、鐵路、公路,這是主體交通。方式的多種組合,飛機+大巴也是營團運作,鐵路旅游會形成一個大眾的開拓;自駕車是中眾,還有一個落地自駕,這是小眾。這個方式現在變成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式。第三個是渠道組合,旅行社、電商、俱樂部。現在在中國段而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具備,服務設施完備,可是在中亞都達不到。
第四個是節點組合。昨天我們叫絲綢之路,今天是城市帶,明天是經濟群。西安天水就被稱為關中經濟帶,實際上就是一個城市群,“一帶一路”的概念首先一個叫度假群體發育,需要研究一批度假區。第二是城市發展依托。第三是旅游群體培育。
第五就是產品的組合,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到復合型產品,嚴格的說這叫做文化觀光為主體,商務旅游謀發展。所以這絕不是我們說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考古價值,那都是在專家眼里的價值,對于旅游者來看就會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好吃不好吃,問的就是這些東西。一個五彩繽紛的自助游必須有多種多樣的產品組合。
最后一個方面叫國際合作。國際合作首先是長線游,中線是邊境游,短線就是口岸。第二是需求鏈,服務鏈,產業鏈能不能形成。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旅游者的接待應該說針對你的需求鏈形成了服務鏈,也培育了產業鏈,都比較成熟。第二通關的便利程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像越南、柬埔寨這些地方不給小費就通不了關。第三就是語言環境,第四個是沿途設施,之后是消費環境,不光是支付環境,語言環境,還有吃的東西適應不適應,買的東西適應不適應。全面服務,這是最后一個,這種全面服務也需要我們研究,中國段我們可以做,中亞段我們就很難做。
實際上我的看法,摒棄道、帶和路的概念,我們好好培育一些節點,比如在中亞地區首先選三個最好的地方培育三個節點,這三個節點可以變成三國游的概念,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旅游產品。通過節點式的方式培育旅游文化區和休閑度假區,進一步通過外交深化,經貿拉動達到旅游融合,這可能是比較現實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