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4日,應山東省文旅廳、山東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攜四堂大課,在新年伊始做客山東省文旅融合精英人才培訓班,為山東省文旅系統管理人員進行專題培訓。
在3日的培訓中,吳教授講授了題為《從探索性游歷到體驗性游歷:現代旅游業與旅游學的產生與發展》、《文旅融合與遺產活化:理論基礎、政策需求與呈現創新》的兩門課程。
在《從探索性游歷到體驗性游歷:現代旅游業與旅游學的產生與發展》講授過程中,吳教授從旅游產業與旅游研究的產生、探索性游歷與知識溢出、游歷理論在旅游研究與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三方面進行分享。
吳教授首先從對“游”與“歷”的字源本義、古典到現代的游歷發展歷史及游歷的史料記錄等方面進行講述,提出了關于游歷的定義,即游歷是人類遠古以來在旅途與目的地的探索與體驗活動,并分享了他關于人類游歷的五生理論,用游歷五生(生拓、生易、生思、生業、生悅)理論來解釋、歸納了人類旅行的歷史。根據游歷層次理論,吳教授指出隨著物質不斷豐富,人類已經逐漸解決了生存問題,人類的游歷活動也開始升級,向愉悅和幸福感方向轉變,他強調體驗性游歷是現代旅游產業與旅游研究的基礎。
探索性游歷對人類知識的貢獻
之后,吳教授分享了貫穿于人類知識演進的探索性游歷,并強調探索性游歷與知識溢出是旅游學科知識溢出與代際傳播的必經途徑,游歷活動的知識溢出涉及歷史、文學、生物、地球科學等各個學科。與此同時,吳教授還分享了新時代游歷理論在旅游研究與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他指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國目的地發展已經開啟3.0時代,伴隨新技術、新需求的產生和促進,生活方式成為新的風向標,需要從新業態、新產品及新體系等方面來實現目的地異地生活方式的建設,并分享了當前行業的一些實踐與探索。
在《文旅融合與遺產活化:理論基礎、政策需求與呈現創新》課程講述中,吳教授分享了文化遺產地的主要類型,并分析了中國已有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共性特點,即是歷史建設的結晶。而在這些文化遺產形成的過程中,商業才是第一動力,建設而非保護才是主要途徑。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上,吳教授指出當前遺產利用活化存在兩個突出的制度障礙,即《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不可移動文物……不得在原址重建;第二十四條: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
隨后吳教授分享了文化遺產活化中的原真性理論,針對為何強調原址重建,給出了文化遺產原址地方性的地理學解釋:1、歷史事件、歷史場景與場所精神比建筑本身更需呈現,地理學對不可移動文物原址重建的判斷即特定地方感、場景呈現與文脈傳承依賴特定地方;2、原址重建在于承繼特定場所基因,特定地理位置和建筑空間所攜帶的場所基因,特定原址的地方精神價值,要遠遠大于文物建筑本身的價值以保持場所基因;3、伴隨場景的進化與歷史場景呈現,重建、再建、修建,難以做到(不必強求)修舊如舊。
史上近90%中國古代建筑毀后系原址重建
數據來源: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第三類,
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77處),
除去了石闕、沒有重修重建記錄的文物
針對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吳教授分享了文化遺產活化理論,即把文化遺產資源轉化成包括旅游產品在內的現代產品,保持其原址地方性,呈現其傳統景觀風貌,同時可以繼承、轉變、創新其功能,實現與現代生產、生活與意識形態接軌的思想方法和技術路徑。強調要圍繞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進行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活化本身就是一種保護途徑活化才是最好的保護,旅游活化就是要讓遺產走進生活,這也是符合了習主席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的思想。
而在文化遺產的特許經營上,吳教授指出中國當前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并分享了國際上許多如挪威布里根、意大利那不勒斯、土耳其棉花堡、英國愛丁堡等世界文化遺產的多途徑利用實踐。在此基礎上,吳教授分享三種遺產活化技術及其支持理論,即靜態博物館模式(客觀主義原真性呈現),原址重建、再建與再現(戀地主義原真性呈現),展陳活化與舞臺活化模式(建構主義呈現)。遺產活化的目標要實現看得到、看得懂、可參與、周邊化。
最后,吳教授強調我們要樹立新的文物制度價值觀,即遺產來自于人類的生產與生活,遺產是歷代人類建設而非孤立保護的結果,歷史上的商業活動和文化創新是形成遺產的主要動力,現代人不僅要保護遺產,更要締造未來的遺產!
1月4日精彩繼續,吳教授將帶來《城鄉一體與鄉村振興:人口、土地與鄉居旅游》、《自然游憩與文化沉積: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與自然旅游發展》的課程。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