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辦,大地風景文旅集團承辦的“迎接2021文旅復蘇新年座談會”在盤古大觀舉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受邀參加并發言。
以下根據演講整理:
非常感謝吳老師的邀請,在今天的語境里面我是離得比較遠的,同衡是一家規劃設計院,雖然我們也有旅游規劃的業務,但是我本人的研究領域是以城市規劃為主,所以今天來是向各位學習的。
我們應該把這次疫情看做自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次干預和修正,它對我們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僅是過去的一年或者最多持續到今年,這個影響可能是更深遠、更長久的。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剛才康總最后講的一句話我特別有感受,悲觀這件事,一是跟自己的過去比,情況不好可能就會悲觀,另一個是看他人,如果別人比你活得還慘,也可能會改變你悲觀的看法。同時我們還要看個體和全局,雖然局部有些困難但大環境向好,你可能也不一定悲觀,而如果大勢下行,就算自己還不錯,對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也會悲觀。疫情雖然給旅游行業帶來重大影響,但放到全球、全局去看,旅游行業一定是會復興發展的。
今天看了吳必虎教授列的這些討論提綱,其中提到了雙循環等大背景。雙循環的重點不是在外部循環的同時再搞出個內部循環,而是打通內外循環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內外聯動的大循環,增強系統的穩定性。雙循環的起因是從貿易對抗開始,但沒想到真正促進了雙循環中內循環的,是突如其來的對抗疫情。因為疫情的出現,真正使得我們不得不在各種空間尺度封閉隔離,社區隔離,我們就在社區里轉悠;可以出小區,我們在小區周邊活動;可以出城,我們就可以到城郊民宿居??;可以出省,我們就跨省旅游;什么時候可以出國,我們一定會有很多人要出國旅行。疫情使得原來很多產業的發展模式發生變化,但是疫情到底是會逐漸消失還是常態化反復我們還無法判斷,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文旅復蘇,我覺得還是拋開疫情干擾,討論文旅產業的長遠發展趨勢更有意義。
旅游就要有人員流動,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卻是隔離,這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在疫情發展沒法判斷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看文旅產業到底怎樣復蘇。但是這件事情悲觀嗎?我覺得倒也不悲觀,因為文化與自然這些旅游資源都在。疫情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但是不像戰爭或者其他的重大自然災害對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疫情里一些自然資源富集的區域里面人去得少了,反而有利于生態修復。此外,文化資源和人們的旅游休閑的需求也還在,所以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后疫情時代或者疫情常態化之后,我們依舊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尺度讓旅游產業循環發展起來,建立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
從我個人專業角度出發,我更關注城市,我很贊同魏小安老師所提的把城市休閑做起來,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始終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從文化資源來講,作為人類最偉大的一個作品,最復雜、最有魅力的人文作品就是城市。城市本身作為一個人類文明的結晶,承載了最為豐富的文化形態,我們怎么把它做得夠更富有品質化,實現在城市內部更豐富的休閑和旅游體驗?這也將是對抗持續的疫情最有效的文旅復蘇路徑。
現在我們談我國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也要通過提高品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品”可以理解為是提高使用的體驗,提升城市的“品質”“品味”不僅是城市建設的工作,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范疇,我們的城市還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大家所列舉的上海新天地、成都寬窄巷子、北京三里屯等地,之所以從白天到晚上吸引了那么多人,是因為它在這個區域里面具有一定的品質基礎。
我們近年也做了景德鎮一些項目,比如陶溪川,當時并不是從旅游的角度來切入的,這個項目我們很慶幸能夠跟政府領導達成一致。2012年接觸到景德鎮,在那個時候去景德鎮,整個城市隱隱的彌漫著一種悲觀情緒,因為國營的幾大陶瓷廠都倒閉了,工人全都下崗,這個因陶瓷興起的城市,大家對千百年延續下來的陶瓷產業如何繼續發展變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做。當時我們看到的方案是把陶瓷廠拍賣,然后搞房地產開發建住宅,我們在研討會的時候給市領導提了建議,通過把工業遺產充分地保護利用展示,凸顯景德鎮的城市文化特色,雖然政府少賣了一塊地,但是這個工作對景德鎮長期發展有重要的支撐意義。隨著項目的逐步實施,景德鎮的陶瓷文化也煥發了新的生機,陶瓷的愛好者到這里聚集,進一步地吸引更多的“景漂”,原來的窯爐一個個重新點火、重新燒起來,這對城市的影響極大,陶溪川變成景德鎮一張新的城市名片,文化的興起也帶來了旅游業的發展。
現在再到景德鎮,第一感覺是景德鎮城市里有很多年輕人。在那之前在江西、福建很多中小城市,街道上看不到多少年輕人,都去外地工作了,但是在景德鎮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甚至還有很多外國人在這里開工作室。景德鎮的這些變化都是在城市文化層面努力的結果,在做這些工作時并沒有先做一個旅游規劃,但是這件事情再往后就可以跟旅游聯動了。城市的“品質”“品味”提升了,居民就到聚集到這里來休閑了,陶溪川是整個城市熱力圖上人群熱度最高的區域,外地游客自然而然地就來了。
像魏老師所提的城市更新在促進城市文化提升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城市更新其實就是城市不斷地完善與提升的過程,更新是一種思維方式,能夠讓這些既有建筑和空間環境真正用好、用活,甚至改換更符合新時代使用的方式。原來的一個碗可能是吃飯的碗,現在可能變成一個展示品,原來的房子還是那個房子,陶瓷廠房現在可能變成咖啡廳、博物館、商店等。更新并不是把城市拆光重建,而是把有價值的留下來,通過合理的改造利用成為城市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推動文化與城市緊密融合,最終不是讓資本借用城市牟取暴利,而是發揮資本的作用讓城市整體增值。這樣有文化內涵的城市片區,就可以跟旅游加起來,跟休閑加起來,最終用“休閑+”“旅游+”來實現休閑城市的目標。
我們看到有健康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康養城市等各種城市建設目標,休閑城市也是其中之一。休閑城市與城市休閑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不是說某些城市有休閑功能其他城市就沒有休閑,休閑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每個城市都應該把文化內涵充分地挖掘,提高城市自身的休閑體驗,完善城市的休閑功能。
當然除了城市和文化之外,還有自然。我們也做過不少自然遺產地或者雙遺產地旅游規劃項目,包括有些以自然生態為主導的旅游規劃項目,例如在青海做的旅游扶貧規劃,我們做了市場的測算,包括游客的分析,我們發現有一個問題,它有很好的資源,但是國內真正對這塊感興趣的人卻非常少,反而都是國外的游客喜歡到那兒觀雪豹、漂流、探險。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思考,我們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培育未來的客群?我們現在也在北京做責任規劃師、社區規劃師,疫情防控很大的成就是社區治理產生的效果,我們把這些融入到社區,通過打造社區花園等方式把自然教育引入進來,只有讓孩子、家長們有這些意識,將來才有愛雪豹的群體,否則將來出去都是打鳥,而不是觀鳥。這些工作也都是在城市里面做的,也不是旅游系統抓的,但將來旅游行業一定會受益于此。像康總將來要做的高端自然生態旅游,沒準現在可以投資自然教育的組織,讓他們幫你培育一些這樣的客群,將來您就可以把他們帶到青海做自然之旅,觀雪豹、做漂流了。
此外,國土空間最大的困難還是如何捋順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空間資源的外在形態和內在價值與使用的關系等。記得前幾年曾經有過一個網絡熱門的創意策劃,就是在長城上睡一晚,網絡上反應極其強烈,但是最后悄無聲息了。因為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講,跑到長城上睡一晚上對文物的影響沒辦法評估。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組建了自然資源部、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等,部委調整的目的是加強內部協調能力,但如果要加強部委工作之間的協調,還需要探索新的機制。如何在國土和城鄉空間、在農業和農村環境中發展旅游產業?僅靠國土空間規劃是難以滿足發展需求的。協調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始終是文旅復蘇、長遠發展的核心工作,需要文旅部與其他部委之間有更多的統籌。
我先說這么多,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注:本文由白雪整理,并經原作者審核。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素材來源 | 燕園旅游研究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