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新的階段,實際上,自2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署名為“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的文章后,這一全新機構就引起全民關注、全網熱議,說2月份是“鄉村振興月”也不為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是黨領導下的一次全社會資源的大動員和優化配置,也是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一次深刻變革,這其中,特色小(城)鎮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特色小(城)鎮,鄉村振興無所依托。
01、鄉村振興與城鎮化
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按照規劃,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據統計,我國2017年的城鎮化率為58.52%,2019年為60.6%,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依據城鎮化發展規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2035、2050年肯定是逐步上升的。按照這樣的對比,我國的鄉村振興是“農村人口更少基礎上的鄉村振興”,或者說是“鄉村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調整基礎上的鄉村振興”。
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一個是大勢所趨,一個是政策目標,兩個能量最終會匯集到一個點上,那就是城和村的中間形態——被視為城鄉重要紐帶、城鎮化加速期的特色小(城)鎮。
與鄉村振興提出的時間相接近,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全國建制鎮有17000多個,約占5.9%。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的主體留在縣城;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這在產業和城鄉融合層面進一步明確了以縣城為代表的重點小(城)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但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公布了兩批全國特色小(城)鎮名單之后,政策就沒有延續了。某種程度上,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中間樞紐——特色小(城)鎮,出現了一個小小的調整期。在農村工作重心由扶貧轉向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推進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尤其是如何進一步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是值得持續研究的課題。
02、撥亂反正的“特色小鎮”
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其次是就近城鎮化,同時也是城鎮化和“逆城鎮化”相伴隨的城鎮化。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載體。那么,這種小鎮,是現有建制鎮的升級,是由鄉村脫胎而出的小鎮,還是在園區基礎上復合發展而成的小鎮?
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專門發布通知,公布了特色小鎮典型經驗和警示案例。要求學習兩批36個精品特色小鎮(大部分位于東中部,西部地區僅有5個)的典型經驗,在特色小鎮前面冠以“精品”二字,并且曬出一批虛假特色小鎮、虛擬特色小鎮,以及重申之前公布的兩批“全國特色小鎮”為“全國特色小城鎮”,拔亂反正的意味很濃。
一般建制小城鎮,沒有城市感,很難成為逆城鎮化的主體;讓人口涌進大中城市,又不太符合鄉村振興的本意。與此同時,只有工業化的現代農業和規模化的特色產業,才能長久吸附勞動人口,才能使鄉村振興成果真正鞏固,從這個角度講,鄉村振興過程中,特色小鎮是重中之重。鄉村振興的目標有三個,一個是農村現代化,一個是農業現代化,一個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特色小鎮在后兩個目標上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特色小鎮,是在城市、城鎮和鄉村之間,“嵌入式”的新型城鎮化區域,它面積不宜很大(2-3平方公里),產業突出,沒有一般建制鎮那種缺乏城市感的弊端,同時擁有人氣,能夠聚集四類人群:創新產業人群、現代農業人群、職業農民、旅游和旅居者。特色小鎮的發展,關鍵在于吸引工商資本,引導各領域龍頭企業作為主體去投資和運營。
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發展戰略相伴相隨、彼此融合的進程中,我們可以預期,“鎮”帶動鄉村發展,將形成差異化的區域格局,即西部主要依靠縣城和特大鎮,中東部地區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個“特色小鎮”,形成全國范圍內均衡發展的“小鎮”體系。
03、精品文旅小鎮是鄉村振興的美好范本
旅游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要把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兩件事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基本上不存在完全沒有鄉村旅游的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全國當前有700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都是優質的旅游資源,除此之外的大部分鄉村都可以搞旅游,只是質量和檔次的區別。旅游是相對容易發展的產業,鄉愁是天然的、持久的出游動力,鄉村的環境優美閑適(尤其是春夏秋季),對于久居城市的人群,有很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可以帶動農村物產、產業等的發展,尤其是借助于互聯網和現代產業服務體系,讓原本分散、小規模、碎片化的鄉村特色產業,有了現代化、品牌化和融入規模化現代農業平臺的可能。
近年來,在實踐中出現了華僑城“產鎮人文”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模式、藍城集團“理想生活小鎮”模式。這都是旅游促進的新型城鎮化,即城市高端人群對鄉村的回流,城里人得到高品質的鄉村度假和旅居產品,農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產品,鄉村實現了人居環境的改善。
沒有優質的鄉村旅游,就無法實現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這個目標,原因在于,鄉村文化自循環,沒有城市能量的加入,是很難有大的發展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城市活力人群進入鄉村,讓藝術、設計、教育等資源進入鄉村,催生出規模龐大的符合城市年輕一族口味的鄉村審美作品,鄉村旅游不再是第一代、第二代以美食與民俗體驗為主的模式,而是進入到鄉村微目的地、鄉村居住旅游時代。
鄉村振興,意味著更多優質資源、人力、資金、產業項目向鄉村區域集中,而過去一些年來,鄉村產業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資本對于投資農村產業,動力不足,意愿不強。近些年來,“新鄉賢”運動、新上山下鄉運動不斷發展,浙江省多地出臺專門政策鼓勵鄉賢回鄉創業,讓更多優質鄉村資源的價值得到了兌現。
鄉村振興,是產業模式、人口結構、組織模式、生活方式的一種再造,對于長期居于鄉村和臨時居于鄉村(旅游或者旅居)的人來講,都是一場持續的革命。文化旅游、森林、體育、康養、農業田園等類型的精品文旅小鎮是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的美好范本,也是旅游促進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農村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建立健全,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可以以各種形式用于鄉村旅游發展,并融入特色小鎮建設,鄉村旅游促進的鄉村振興將會涌現出更多的優質案例。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新聞來源 | 北京大地風景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事業五部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