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即公共文化空間)是城市文脈的表達場域,是城市精神的物質載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第三空間更應成為主客共享的休閑放松空間。城市的品質發展應通過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第三空間的創意營造路徑,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理論來源
歐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一書中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第一空間是指家和居住的場所;第二空間是指工作的場所;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是指除了家宅、工作場所以外的安全且中立的公共空間。
可以說第三空間不僅是一個沒有家庭角色束縛、沒有職場等級意識的公共交流場所,更是人們接受社會教育、獲取知識信息、愉悅心情的放松空間。歐登伯格認為,第三空間應滿足的特征包括免費或便宜、環境友好舒適、提供餐飲、距離近、??投?、可以找到老朋友也能認識新朋友等。
雖然刺激旅游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增加、消費升級等,但旅游的核心心理訴求是:脫離第一空間(工作)和第二空間(居?。┤サ谌臻g尋找自由與放松?,F代城市發展存在“三元悖論”困境,即居家的第一空間、辦公的第二空間、放松的第三空間在同一個時空難以同時完備。
因此,旅游之于城市,是在延伸和完善第一、第二空間的基礎上,重點拓展和優化第三空間,以使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獲得共享美好生活的平臺和載體。在理論上,目的地第三空間的擴張涉及旅游全要素和全時空的啟發性重構;在實踐上,典型的第三空間如博物館、圖書館、電影院、咖啡廳、茶館、酒吧、校園、公園等都需優化提升,以更好地滿足居游共享的功能需求。
第三空間案例
1、郎園Park
“文化大院兒”、“藝文生活方式集成地”、“京西文藝網紅打卡地”、“新時代的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如今,人們對曾經北京市石景山區最大的舊貨市場如此稱呼,得益于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開展,前身為博古藝苑古玩舊工藝品市場和京西北方舊貨市場的地區被打造成為了高端文創園區——郎園Park文化創意產業園。
郎園Park將“三生”做為建造的主要內容,即以文創科技、影視研發、文化藝術、青少年教育為主的文化內容生產區,以北京生活體驗、彈性空間、共享空間為主的共享體驗式生活區,同時以綠色建筑、清潔能源、院落空間打造的低密度生態區。
2018年,老山街道與轄區內的郎園Park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掛牌共建共享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通過社會化運營模式,建設以閱讀服務功能為主的石景山區圖書館“良閱書房”,以演出、電影功能為主的“蘭境藝術中心”,以講座培訓功能為主的“像素畫廊”等空間;充分整合園區內實體書店、 主題咖啡廳、文化餐廳、藝術工坊等優質資源,推出以“公民美育計劃”為核心理念的公共文化惠民系列活動,郎園大師課、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等內容紛至沓來。如今的郎園 Park正成為石景山區的“第三空間”,給不同年齡層的在地居民提供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文化消費場景,成為城市居民的心靈棲息地。
2、PMQ元創方
被譽為“香港創意新地標”的PMQ元創方不僅是一個將歷史建筑保育再活化的典型案例,還是一個充滿符號意義的“第三空間”。
元創方的前身為于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筑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政府在將警察宿舍舊址作為歷史建筑進行保護的基礎上,邀請設計師將該區域改造成原創藝術空間,為這座極具歷史氣息的創意產業園注入新活力。
住宅的單元轉換成了一間間工作室和商店,不同的單位可以舉辦各種展覽;宿舍使用半開放式的設計,原本的廚房現用作展示商戶的藝術品及貨品外,也用作休閑區供游人隨意休息;四樓的平臺作為通道連接兩幢建筑物,并被設計成了空中花園。
在PMQ元創方,不僅能體驗到一眾新進設計師的創意產品與服務,還能現場與他們互動交流。另外,元創方也會不定期舉辦文化藝術與創意活動,各式互動體驗活動如手藝工作坊、期間限定展覽、藝術設計對話及裝置等精彩呈現,讓更多人在動手中學著創作,在物件中留下自己的溫度,在創作中獲得熱愛生活的能力,元創方成為了在地居民的美育學校,使得本地居民與外來游客獲得“一站式”的文化享受與精神放松。
第三空間的構建擴展路徑
相較于圍繞景點消費的傳統旅游需求,現代旅游需求轉變為“換個地方享受生活”,我們也逐漸感受到,旅游者正在從封閉的環境走向開放的大世界,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深入到目的地居民日常休閑的第三空間,體驗和共享目的地生活方式,這就為目的地第三空間的建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滿足本地居民,亦要滿足外來游客。本文認為主客共享的第三空間應從以下幾點進行建構擴張:
完全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第三空間說到底是為了人而存在,為了人而發展。未來第三空間應越來越明晰自己的功能定位,向在地居民提供專業化的公共空間服務,越來越重視挖掘空間潛力,提升空間功能的針對性和合理性,進而不斷提升公共空間的休閑功能和服務質量,滿足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游客滿意度。
給設計以“美”的靈魂。作為滿足在地居民休閑放松功能的第三空間,未來應更加講究高顏值、高品位,講究地方特色和審美風格,不但要更“好用”,而且要更“好看”,通過空間設計、服務提供、實踐活動,營造出藝術審美氛圍,以提高在地居民的審美感知和鑒賞能力為目標,將“美”作為主要的傳達觀念之一,使審美融入日常休閑生活,提供給在地居民文化熏陶和精神滋養,烘托城市審美文化氛圍。
有溫度才是第三空間的樣子。無論是新建還是更新,第三空間的活動主體都包括在地居民,建設主體也應充分考慮在地居民的功能訴求。因此,第三空間的建設過程同時必須是社區動員的過程,是公共精神培育的過程。人創造了美的第三空間,美的第三空間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塑造人,只有將第三空間的社交屬性培育好,才能夠打造出有生命力、有溫度、有人情味和親和力,且能和城市、公眾交融共生的“公共文化空間”。
創意從傳統中來,到現代中去。第三空間除了對本地文化進行傳承轉化,還應該發揮跨界思維,引入場景IP,打造城市創意高地。一方面空間主題要富有創意,根據在地文化、園區舊址的歷史積淀進行獨有的主題性營造;另一方面空間提供物也要引入創新元素,充分發揮跨界思維,為在地居民提供充滿新鮮感的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從而激發其文化參與的熱情,使第三空間成為城市創意引擎。
以綠色設計理念營造一方世外桃源。現在旅游者都是將生態優良、風景秀美的地方作為目的地,因此第三空間建設不能盲目地用“大拆大建”的方式破壞區域生態資源,要保持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和宜居宜游屬性。在場景構建中,要注重立體綠化式建設,不能過多侵占自然空間,而是要讓文化空間融入自然,在“青山綠水”中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給在地居民和外來游客以身心皆放松的世外桃源。
參考資料:
[1]卜希霆, 龔雪蓮.文旅融合場景下公共文化空間 創意營造,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交流研討活動,2019-10-29.
[2]王克嶺, 董俊敏.旅游需求新趨勢的理論探索及 其對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思想戰線, 2020, 46(2): 132-143.
[3]杜彬,李懋,覃信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第三空間的建構.民族藝術研究,2020,33(03):152-160.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圖片來源 | PMQ元創方官網、郎園Park、攝圖網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