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模式有很多種,比如產業發展型模式、生態保護型模式、城郊集約型模式、社會綜治型模式、文化傳承型模式、漁業開發型模式、草原牧場型模式、環境整治型模式、休閑旅游型模式以及高效農業型模式等。而“藝術介入鄉村”被稱為時下新的鄉村振興模式,近幾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國內外也涌現了不少成功案例,尤其是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影響力深入人心,給同為擁有數千年農耕文化傳承的中國做出了一個當代藝術與鄉村融合的范例。這種模式像一座橋梁,構筑了當地藝術與廣闊鄉村的聯系,讓長期封閉在都市藝術工作室的藝術家走進擁有廣闊藝術實驗舞臺的鄉村,也讓鄉村因為藝術的融入而煥發新的活力。
大地風景近年來不斷探索及實踐此模式,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就是用藝術的力量來實現鄉村振興。
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
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甲蘭板村,今年4月初的時候,它還是一個敕勒川草原下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保持著一貫的安靜與古樸,百姓們平靜卻也平淡地生活著。
6月25日,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試運營,第一屆敕勒川草原音樂節也盛大開幕,猶如一道煙火劃過天際,照亮了這個村子,安靜的小村變得熱鬧起來。一座馬頭琴產業小鎮、一座敕勒川愛樂之城正式拉開序幕,登上舞臺。
以“藝術+鄉村”為發展模式,文化為魂、旅游為核,形成產業集群。大地風景文旅集團為這座村子謀劃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詳細來講,就是以馬頭琴文化藝術產業為引領,從空間場景、功能業態、文化氛圍、體驗模式等多維角度打造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感知與休閑度假產品。將村子打造成集住宿、休閑娛樂、藝術交流、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網紅藝術音樂小鎮、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馬頭琴特色主題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
如何培育藝術產業
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以“政府+企業+院校+藝術家”的合作模式,打通各階層藝術從業人群,從而將小鎮打造成藝術文化成長孵化空間。
1. 邀請文化藝術名人入駐
通過“名人效應”,帶動更多的藝術家來小鎮建立工作室,推動項目向更高品位延伸和發展,擴大品牌知名度。目前,產業園已經與國家非遺大師齊寶力高老師、齊峰老師、呼斯楞老師等藝術家和工坊藝人達成了合作,名人帶動營造濃郁的文化產業氛圍,吸引更多的非遺傳承人、音樂人才等入駐園區。
園區舉辦藝術家入駐簽約儀式
2. 重大營銷活動提升知名度
通過舉辦國際藝術節、原創藝術比賽等重大活動,提升在國際藝術節的權威性和知名度。項目地將通過“國際馬頭琴文化高峰對話、一帶一路民族音樂藝術交流、馬頭琴國際藝術交流節”及“馬頭琴制作大賽、馬頭琴演奏大賽”等重大論壇、賽事活動來建立紐帶和平臺,以達到線上引流量、線下聚人氣,標品塑品牌、爆品促消費,官方立地位、網紅拉經濟的目的。
日常營銷活動以音樂主題為主,吸引音樂愛好者對小鎮的關注。試運營期間的音樂節讓呼市人民把眼光集聚在這個小村莊,讓大家知道在離敕勒川草原2公里處還有一個如此獨特的文化藝術村落。
來參加音樂節的游客
嘉賓滿座
3. 吸引和培育優秀文化人才
建設馬頭琴音樂廳、百家工坊、馬頭琴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敕勒川禮物店等以馬頭琴產業為核心的各類場所。一方面為藝術者創作提供條件,同時搭建馬頭琴文化展演傳播推廣基地、草原文化藝術展示交流平臺,并以研學課程、游學體驗等來吸引愛好者,并經過學院專業學習后成為優秀的文藝人才。
草原之味風情街
敕勒川禮物店
4. 營造藝術環境,打造極致場景
大地藝宿民宿、藝術餐廳、麥田音樂舞臺、藝術花海等配套建設,為藝術家及游客提供一個藝術氛圍濃郁的住宿、餐飲、社交游玩場所。
營造良好藝術生活氛圍,可以加深藝術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一個富有文化氣息和藝術格調的居住環境,最終達到社區共享的效果。
村莊環境優化
游客中心氛圍營造
大地藝宿
花舞田間
以上方式大多由藝術家、設計師先期切入,再帶動各種力量的共同介入,創造藝術作品,創造新的生活樣態和形式。在藝術產業的介入下,鄉村的生活會跟城市的生活一樣富有吸引力,由鄉村產生的新的生活樣態不僅包含著文化歷史的審美及價值,還有新的文明理念,新的文明追求。
藝術介入鄉村的四大優勢
以藝術的高度與方式介入鄉村,具有如下凸顯的優勢:
1. 普通村落發展的一種出路
對于沒有特殊資源的普通村落來講,想要重塑鄉村活力、恢復村民自信、帶來經濟和社會收益,采用傳統的商業地產模式是粗暴的、短視的,也是難以凸顯和發展的。因此,以藝術的方式來挖掘鄉村本身的文化,在保護鄉村原有生態的前提下,以可持續的發展思路來因地制宜的發展,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一種新選擇。該模式像春雨潤物,細無聲卻恩澤長久。
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所在的甲蘭板村是一個普通的無特殊資源的北方村落,然而依托優良的交通區位優勢結合創意文旅策劃,最終以馬頭琴非遺文化為特色,催化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從而走上一條藝術振興鄉村之路。在此過程中,要認識到藝術只是鄉村振興的手段和載體,最終目的還是城鄉互動和鄉村產業振興、文化自信。
2. 因地制宜,無需報批,直接啟動項目
藝術村的空間布局與鄉村農舍的物理分布高度吻合,無需報批土地及繁瑣的手續,在不影響村民正常耕作與生活的前提下,將部分閑置的農舍變成藝術家的工作室,既盤活了閑置房屋資源、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形成初始文化業態,實現藝術與鄉村環境的共生共榮。
馬頭琴產業文化園一期就是利用村民的閑置村落和村子的廢棄小學等,來改造馬頭琴音樂廳、大地藝宿、藝術餐廳等文化旅游設施,效率高,效果好。
3. 利用藝術家的影響力,小投入大宣傳
先設立一群藝術工作室為鄉村注入活的藝術生態,帶來多元化藝術的內容與體驗。而每個工作室就是一個個性化的小型美術館與藝術客棧,借助藝術家的流量、社交能力及免費公益藝術活動,由一個小型團隊來組織線上線下的推廣,必然會吸引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利用藝術家自身的影響力,前期可以快速導入高凈值、高粘性、高修養的客流,后期再自然延展到不同人群,可以事半功倍。
4. 有力地延續鄉村文化脈絡
中國有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鄉村,在那里蘊含著我們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對此我們所做的不是如何改變它,而應該是尋求到規律讓其自然的延續與發展,在原有鄉村文化的基礎上演變成新時代的鄉村文化與文明,對此藝術生態的嫁接鄉村是推進這一進程的最有力保障。馬頭琴非遺以一種親和的、有趣的文創方式走進大眾的生活,延續了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藝術介入鄉村應該注意的問題
藝術介入鄉村并不是一條平順的路,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也要避免一些做法。
1、藝術家的作用是激活文化,鄉村振興實際上是振興中華文脈
鄉村不同于城市,它不能也不應成為工業文明的殖民地或城市社會結構的復制體。曾經熱衷于大拆大建,破壞了生態,搗毀了文化,浪費了資源,還造成千村一面的一些模式已經被證明是不可取的。在藝術介入鄉村的模式中,要防止鄉村景觀化,文化斷裂,建設性破壞和化妝運動。要在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文明文脈的基礎上進行,這不是眼前簡單的產業振興,而是更長遠的文明和秩序的重建。
2、藝術源于生活,也要到生活中去
藝術介入鄉村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否與當地文化和民眾生活產生緊密關聯,將藝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沁入到鄉建中,深入到農民的行為理念中,深層次撬動和活化傳統的生機活力。如果藝術脫離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單一的追求美學價值和創意表達,那么就像大廈失去了支柱,肯定會失去感染力,喪失打動人心的力量,最終鄉村振興、文化自信也難以談之。
3、注重村民參與、文化活化和可持續性
判斷藝術介入鄉村成功與否的標準在于它是否真正實現了農民的參與,是否活化了在地的鄉土文化,是否形成了一系列對文化傳承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的制度保障,和是否培養了鄉土人才資源。
藝術介入鄉村不能流于表面,這絕不僅僅是對一棟建筑的保護改造,一個節慶活動的開展,一個農業文創項目的實現,也不僅在于藝術是否在當代鄉村生活中起到了可持續性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
4、把握好邊界,加強各個方面的合作
藝術介入鄉村如火如荼,人們對它的期待很高。但實際上,藝術介入鄉村并不能包打天下,應在厘清自身特長與局限的同時把握好邊界,把多專業、多學科、多領域人員的協同配合起來,其中,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目前,馬頭琴草原文化產業園的藝術介入鄉村之路才剛剛起步,在一群熱愛這片土地的當地村民、藝術家、建設者、運營者及關注它的人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藝術村、這個音樂小鎮的未來值得期待。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素材來源 | 北京大地風景目的地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