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發了一封賀電“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是堅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果。”從這封賀電中可以看出,冬奧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充滿激情的全民狂歡中,人們將冬奧會描述為價值3000億的大蛋糕,然而,冬奧會對于京津冀的價值并非僅僅是蛋糕而已,因為蛋糕吃完就沒有了。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冬奧會將使得京津冀這個中國經濟的增長極發生質的提升與改變,主要表現為競爭力的再平衡和轉型力的再提升,這其中,最給力的杠桿就是中小城市。
一、中小城市品牌形象——京津冀競爭力再平衡的新杠桿
冬奧會的舉辦,以及舉辦之前長達近7年的籌辦都能夠極大提升主辦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一座城市旅游業的興盛與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城市品牌的提升,大型體育賽事對于城市來說,無疑是一次引爆品牌營銷的絕佳機會。很多奧運會的申辦城市都希望借著奧運會樹立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長期以來,京津冀中小城市缺乏打造城市品牌的意識和能力,與江浙一帶的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這一次冬奧會申辦成功將使得京津冀城市群擺脫過去雙城牽引的模式,呈現出多元共榮的局面。所謂的雙城就是指北京天津,這兩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過于強大,以至于人們無形中忽略了京津冀的中小城市。
此次冬奧會申辦成功,京津冀城市群的整體品牌將有望進一步加強,特別是中小城市品牌傳播力的提升將不斷增強他們與北京和天津城市品牌的融合力,在融合中強化京津冀城市品牌的國際化特征。這種國際化特征一方面讓京津冀整體城市品牌與長三角、珠三角和東北等城市群形成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則利于以整體合力參與國際城市群的競爭。同時,在國際化之外,由本土化引發的品牌差異競爭格局也將逐步形成。這種差異格局將使得京津冀城市群品牌形成良性的內生發展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冬奧會的落選城市阿拉木圖就是懷著提升城市品牌的目的來爭取申辦冬奧會的,可惜的是,在北京和張家口的優勢面前,它落選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申辦冬奧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城市品牌競爭的過程。
二、中小城市旅游產業——京津冀轉型力再提升的新杠桿
產業轉型升級一直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的京津冀地區,其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迫切。
冬奧會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貢獻首先體現在對基礎設施建設的促進。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的內生力量是京津冀轉型升級的動力。假如沒有冬奧會,京津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照樣會穩步增長。但是,冬奧會的出現為這樣的穩定增長增加了一定刺激作用。在冬奧會的刺激下,京津冀基礎設施一方面會在速度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會在旅游基礎設施方面有明顯增強,有些重要城市(比如張家口)甚至會參照國際化城市標準來推進新一輪的城市建設。
冬奧會對京津冀基礎設施建設的促進過程也是一個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再平衡的過程。長期以來京津冀城市群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問題。大城市特大,功能高度聚集,而中小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這就造成了城市群內部的一個發展斷層。冬奧會的契機會使得這種發展斷層得到較快的彌補,國家將重點培育中間環節的城市,比如保定、廊坊、張家口、崇禮等。這些中小城市借助冬奧契機的快速發展將成為京津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帶動這些中小城市快速發展的主導產業將是旅游業。這一點其實已經不是一個將來時,而是一個現在時。其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點的牽引和帶的輻射。
1、點的牽引
隨著京津冀發展能量的多元化,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都將成為京津冀版圖上的閃亮明星,牽引城市群整體協同、協調發展。以崇禮為例,這個只有12.6萬人口的小城,投身于滑雪產業的人數就有近兩萬。統計表明,2014年崇禮縣第三產業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了41%,比2011年翻了一番;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9%和28.2%。在旅游業的主導和引領下,崇禮正在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破解著京津冀產業轉型升級的堅冰,以春天般的蓬勃力量迎接著2022年的冬奧會。
2、帶的輻射
北京和張家口作為冬奧舉辦地,將以相互呼應的力量形成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早在去年,張家口就提出了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構想:依托滑雪、溫泉、草原、水景、山林、文化、特色農業等資源,以京藏、張石、張承、京北路等主要交通線路為骨干,以懷來、赤城、崇禮、張北、沽源、涿鹿、蔚縣、陽原為節點,重點打造“滑雪溫泉、草原風情、葡萄酒、民俗精品和歷史文化”五個旅游大區,打造“泥河灣文化、三祖文化、剪紙文化、邊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業文化”六個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滑雪、圍棋、戶外、健身、草原民族體育”五個特色體育產業,真正使張家口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
隨著冬奧會的籌備進程,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建設也將逐步加快,在這個旅游帶的輻射下,京津冀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獲得可持續、健康、綠色的新能量。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應當將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理念與國際接軌,以尊重生態肌理、生產規律和生活情懷的方式去發展中小城市,讓中小城市在京津冀版圖中成為大城市與農村互聯互通的緩沖帶,成為國際化與本土化進行對話的新高地,成為平衡京津冀的新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