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解讀
(一)核心理念
一個鄉村就是一座“鄉村酒店”
以現代酒店的經營管理理念,推動鄉村旅游服務的規范化與標準化,提供有品質的農家食宿接待服務,是傳統農家樂的直接升級版。
(二)村落特征
1.資源均質,易于統一
村落農戶物質條件高度均質,易于實現標準統一,尤其適用于統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安居新村。
2.毗鄰景區或游線,具有承接客源優勢
臨近成熟旅游景區或位于旅游熱點線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區到訪游客,有條件打造成為面向大眾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務配套區。
(三)模式要點
1.酒店功能模式布局
按照酒店功能模式,對村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或改造,明確大堂接待區(即鄉村旅游服務中心)、公共活動區(即鄉村公園、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食宿接待區(即設施標準統一的旅游接待戶)等功能分區,使鄉村酒店具備高端酒店的功能布局。
2.鄉村旅游合作社統一管理
通過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實行鄉村旅游接待戶的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分配客源、統一價格、統一結算。
3.酒店客房模式打造
按照酒店客房的的布局模式,設計各個接待戶的配套設施,如房間面積、獨立衛生間、統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滌用品等。
4.構建景區聯動格局
積極與周邊成熟景區聯動營銷,并建立從景區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導視系統,開通免費擺渡車,通過吸引景區到訪游客,獲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二、模式構建
(一)規劃升級——明確保護范圍,科學規劃指導
科學的規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先決條件,可以避免盲目開發所導致的村莊資源、環境和文化破壞,切合實際的規劃對于鄉村酒店模式的落地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在規劃初期,必須明確田園風貌保護范圍,以不損毀鄉土要素、不破壞傳統文化為基礎,預留足夠的客房與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用來滿足后期的游客接待服務和提檔升級空間。
(二)基礎設施升級——完善服務功能,展現鄉村特色
鄉村酒店模式的主要特色,是融入鄉村氛圍中的酒店服務體驗。因此,與酒店功能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是必備條件。鄉村的道路交通、導引系統、座椅等休閑設施、鄉村特色的景觀小品等,都是鄉村酒店模式的基礎設施,需在鄉村現有設施基礎上,以酒店功能為指導,逐一進行完善。政府可每年拿出專項資金,補貼民俗戶的廚衛等改造工程,提升整個村落的民俗接待設施檔次。
(三)管理升級——制定規范, 統一管理
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鄉村酒店模式,需要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對旅游農戶的經營活動進行規范,確保鄉村酒店品牌形象。鄉村旅游合作社由村委會進行監督、引導,并積極發動當地農戶參與其中,分享旅游收益。通過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可以有效規范鄉村旅游市場秩序,完善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職能,也可以最大限度挖掘村落可用的旅游資源,將民俗文化、農業產業等資源有效整合,實現人、產、資的全方位組織化。
統一分配客流:鄉村酒店模式的管理是將村內所有民俗戶都納入酒店式管理范疇,合作社相當于酒店的前臺,所有到訪游客先在此登記入住,然后由合作社根據各家各戶的床位情況統一分配客流。
制定管理手冊:對鄉村所有旅游農戶采取酒店管理方式,制定管理手冊,將民俗戶的旅游廁所管理、環境衛生管理、民俗村安全管理、食品衛生等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易于出現的問題落實到量化指標上,規范旅游農戶的各種服務行為。
規范旅游服務:鄉村酒店模式的旅游服務要實現“四統一”,即“統一床上用品洗滌配送、統一門頭牌匾、統一衛生標準、統一經營管理模式”。采取源頭把控方式,使規范化的旅游服務落實到點滴,規定旅游用品統一印制鄉村旅游標志,并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發放,村落要設立多個中轉站,負責鄉村酒店床上用品的洗滌、消毒、熨燙、儲運工作,切實做到“一客一換”,保證到訪游客從走進民俗村開始,便享受到規范、高質量的服務。
系統培訓技能:鄉村酒店模式,要求服務于其中的村民,具有較高的服務素質和服務技能。村落可開辟專項培訓資金,對村民進行整體培訓,還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組織相關科室及星級民俗戶、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旅游發展較好的區縣學習交流,組織市級專家對民俗戶進行專門培訓,與此同時,對重點民俗村、優秀民俗戶進行專項補獎,通過多種方式提升村民旅游服務意識和技能水平,引導、激發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的熱情。
(四)體驗升級——鄉村舞臺化,體驗原真化
鄉村酒店模式從其出現之日就帶有著濃重的舞臺化色彩,以村落整體作為酒店基底,構建一臺民風濃郁的實景演出。村民是演員也是觀眾,用自然的本真生活演繹村莊的美好,并將這種美好傳遞給游客;游客也不是傳統的住客,通過與村民甚至鄉村設施不斷的互動,獲得獨特的鄉村酒店體驗。因此,鄉村酒店模式的體驗功能要求村民具備較高的旅游參與積極性,要求鄉村特色在酒店管理下實現最大化彰顯,要求產品體系不再以住宿為主,而是盡可能的豐富化,將鄉村娛樂休閑體驗融入產品開發,將地域文化中最本真的部分進行還原、升華。
(五)文化升級——提煉鄉村文化特質,打造鄉村休閑空間
鄉村酒店模式的最大魅力,是鄉村文化的融入,鄉村文化是村落的靈魂,是鄉村酒店模式的“招牌菜”。游客與村落的深層互動,是被最具地域文化特性的民俗活動吸引,并參與其中。鄉村的民俗體驗活動,可以極大地提升鄉村酒店的旅游吸引力。
(六)宣傳升級——新媒體營銷,全網絡覆蓋
鄉村酒店要積極引入新媒體手段,開展新媒體營銷,實現“以小博大”的宣傳效果。要積極搭建鄉村旅游網絡營銷平臺,建設鎮級旅游網站、村級旅游網站,以及鄉村旅游旅游官方微信、鎮級微信。全村要實現WiFi全覆蓋,為旅游宣傳、實時互動提供良好的設施條件。
(七)聯動升級——聯動周邊景區,資源共享
鄉村酒店模式與周邊景區的聯動,具體體現在四方面,即時空聯系、景觀聯系、功能聯系和品牌聯系,實現鄉村酒店和景區間游客、旅游資源、旅游品牌的共享。在時空上,建立村落與景區間的交通路線,使景區游客可以便捷的到達“酒店型”村落,無形中擴大了潛在客源;在景觀上,村落的景觀營造和建筑風格上與景區景觀相和諧,并提煉鄉村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沿途景觀打造中,實現鄉村與景區的景觀聯系;在功能上,將鄉村酒店定位于周邊景區的旅游接待服務場所,主要承擔住宿、餐飲功能,通過對景區功能的補充實現聯動;在品牌上,積極利用周邊景區的成熟品牌,進行旅游線路等的捆綁營銷,實現景區品牌對鄉村酒店的拉動作用。
三、模式借鑒
密云司馬臺新村——北京“鄉村酒店”模式實踐與示范標桿
司馬臺新村的前身是司馬臺村,因靠近司馬臺長城景區,該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發展較早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鎮項目選址落戶司馬臺村,為推動項目建設落地,對司馬臺村實施整體搬遷計劃,遂啟動了司馬臺新村建設。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確了踐行北京市“一個民俗村就是一個鄉村酒店”的發展理念,由司馬臺民俗旅游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定價、統一門頭牌匾、統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滌,合作社下設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負責村落內的客源分配和統一結算。司馬臺新村由此變身為一個村民參與的鄉村酒店,主要為古北水鎮到訪游客提供有品質保障的農家食宿接待服務,并與水鎮內的高端食宿設施形成互補,成為了古北水鎮的大眾游客配套接待區。目前,司馬臺新村共有215個民俗戶通過縣鎮村聯合驗收,可提供房間645間,床位93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