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社會掀起了去產能、去杠桿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中國社會狂飆突進的城市化節奏終于慢下來了。慢,是一種人生境界,慢,也是治理大國的境界。在慢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相繼出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是這樣一個在慢節奏中審視和把握城市發展的前瞻性政策。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但是,與城市化的大規模與高速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五千年的農耕文明意識,大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至今保留著傳統農耕文明的基因。正是這樣的基因使得我們對城市化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也正是這樣的基因使得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犯了難以挽回的錯誤。
一、《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語境
《若干意見》是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擬定的。這就決定了《若干意見》將把城市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城市的每一步發展都與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深度融合。在傳統的城市化語境下,城市發展往往貪大求洋,城市規劃往往缺乏前瞻性、強制性和公開性,在本質上,就是城市發展脫離了國家語境,城市成為了地方政府官員實現個人政績的工具,成為了地方政府官員實現個人意志的工具,而很多地方政府官員缺乏對所管轄城市的本土化認知,而且其任期也就短短幾年,為了大干快上,往往對城市進行翻天覆地式的改造,這樣的改造造就了一批批重量級項目,這些重量級項目也讓地方官員與項目承包商的關系更上一層樓。
但是,這種翻天覆地的改造讓少數人賺到了真金白銀,卻往往讓城市的可持續經營與管理出現了巨大漏洞。最可怕的是,城市發展也逐漸脫離了國家語境,城市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背道而馳。如今,當我們從狂飆突進的節奏中慢慢恢復常態,才開始真正關心起城市命運與國家命運的關系,所幸的是,一切還不是那么晚。《若干意見》指出:依法加強規劃編制和審批管理,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嚴格依法執行規劃,凡是違反規劃的行為都要嚴肅追究責任。這正是對城市命運的責任體現,也是通過城市規劃將城市命運與國家命運進行銜接的務實舉措。
二、《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內涵
在傳統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這個詞往往是從地方政府官員的主觀意志出發來確定其真實內涵的,在地方政府官員看來,城市對于他來說只是任期之內的一個管轄范圍,而地方政府官員往往沒有與城市一起成長的經歷,對城市歷史缺乏認知,對城市特色缺乏認同。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員會把所管轄城市的特色建筑視為一種落后(甚至需要拆除),在他們內心里,摩天大樓才是代表城市先進性的最好標志,因為摩天大樓可以花大錢、引巨資、招巨商,而地方特色建筑只不過是需要簡單修繕,花錢不多,利益也不大,也與現任地方長官的政績沒有任何關聯。
同時,地方政府官員在對城市里的藍天往往不關心,因為藍天不能賣出好價錢,藍天也不屬于地方政府所有,恰恰相反,他們對土地非常關心,因為土地能賣出好價錢,土地能給地方財政增加巨額收入。于是乎,城市內涵就被扭曲了,城市工作的重點也就從地方特色建筑(存量)轉移到摩天大樓(增量),就從藍天(公共福利)轉移到土地(本屆官員福利)。
三、《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主人
在傳統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主人實際上是以城市產權關系來定義的,也就說,誰在城市的產權關系網中最有分量,誰就擁有城市發展的話語權,誰就主導著城市發展,反過來,城市發展也就為誰服務。《若干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際上就是重新把城市還給了人民,重新讓城市發展服務于人民。在傳統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居住的主人是人民,但建設運營的主人卻是地方一把手和背后的開發商群體,人民在城市規劃、建設、運營中的話語權非常微弱。而地方一把手和背后的開發商群體往往并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而不過是城市的過客。于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可以說是過客主導的城市化。既然是過客就注定不關心城市的未來,既然是過客就注定要殺雞取卵,既然是過客就注定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復制到不同的城市,這或許就是千城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幸的是,《若干意見》的出臺重新喚回了城市的真正主人。《若干意見》指出:積極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形成政府、社會、市民等多方主體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城市管理格局。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可見,未來的中國城市是政府、社會、市民共同治理的城市。
四、《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生命
在傳統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被作為一種現代化圖騰來崇拜,這樣的崇拜本身也無可厚非,只是,這種城市圖騰崇拜被中國社會相對單一的傳播體系不斷強化著,無論是地方政府官員,還是本地居民,在媒體渠道中看到的幾乎都是對現代化城市景觀的仰視角表現和高頻度傳播。可以說,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這一段時間節點是中國城市崇拜的鼎盛時期,也是城市認知被異化最嚴重的時期。于是,大量老的街區被拆除,而這些老街區往往是城市記憶最深刻的區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生命。《若干意見》指出:鼓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延續歷史文脈。這正是對城市歷史生命的認可和修復。
城市的生命還體現在城市本身對能耗的節約上,如果城市是一架高能耗的機器,那么,其必然與人類爭奪能源,這樣的話,城市越發展,與人類的矛盾就越深刻,所以,節能城市才能夠與人類永久友好,才具備可持續的生命力。《若干意見》指出:推廣建筑節能技術,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全面推進區域熱電聯產、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工程。這正是對城市可持續生命的塑造。
五、《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產能
中國經濟的去產能之戰不僅僅是一次對存量的出清改造,也是對新增量的鼓勵和引導。舊產能走了或者換了,新產能則需要跟上來,唯此才能讓中國經濟避免巨大陣痛。那么,這時候就需要頂層設計積極為新產能鋪路。《若干意見》體現了這一高瞻遠矚的策略,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很多內容都在字里行間展現出了深遠布局。
《若干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積極推行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逐步推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形成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市、區級設施銜接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
這段話看似是對城市公共服務的闡述,實際上背后隱藏著諸多新產能的影子,也體現著國家對舊產能轉型升級進行支持的良苦用心。以這段話中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棚改”為例,它們都是基建的重要領域。而基建歷來都是中國經濟疲軟時期的強心針,是穩增長的主力軍。
相關統計顯示地下管廊建設每公里造價1.2億,由此可粗略估算,在未來五年之內拉動萬億級別的投資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再以棚戶區改造為例,住建部去年的一項摸底調查顯示,各地需要改造的棚戶區還有2000多萬套,而棚戶區改造又是一個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密切的行業,由此,一旦棚戶區改造全面啟動,其對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各條產業鏈上企業將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釋放出新的產能,也為舊產能實現轉型升級提供支持。當然,要正確理解這種棚戶區改造對房地產的帶動效應,與傳統城市化語境下的房地產必然有所區別,正如《若干意見》強調的:未來要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同時還要營造城市宜居環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六、《若干意見》賦予城市新鄉愁
當代中國人的鄉愁情結是與城市化相伴隨的,城市化越快速,鄉愁情結就越濃。但是,在中國社會獨特的傳媒背景下,很多詞匯都會出現異化現象。鄉愁實際上也被異化了。鄉愁的過度解讀是鄉愁異化的文本表現。鄉愁最初表達的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余光中的《鄉愁》可謂是近代中國最流行的一首詩歌之一,這首詩歌的流行也讓鄉愁一詞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巧合的是,這首詩歌的流行過程與中國城市化高潮階段正好在某種程度上重合了。這樣的重合加劇了鄉愁一詞的流行,也導致了鄉愁一詞的詞義演變。
如今,提到鄉愁,除了對故鄉的思念,還有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對綠水青山的眷戀。如果再深入一點,還有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空間的追求。實際上,這種對鄉愁的過度解讀恰恰導致了鄉愁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還有很多人跑到偏僻的鄉村去尋找鄉愁,實際上,鄉愁就在身邊,用不著跋山涉水。
在城市里也可以處處找到鄉愁,《若干意見》提出了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式住宅小區。街區制實際上正是找回城市鄉愁的一條制度路徑。長期以來,用地規模巨大的封閉式住宅小區阻斷了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也阻斷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可能性。城市變得越來越冷漠,人的公共意識越來越淡化,人與人之間的共享精神也逐漸失去。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了,鄉愁也就找回來了。在這個意義上,街區制承載著城市未來發展的靈魂,承載著城市鄉愁的制度內涵。
作者:張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