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單位:東營市墾利區旅游局
委托時間:2018年
一、黃河國家風景廊道是探索黃河水利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項目地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大堤之上——從墾利區的西邊界直達黃河入海口,規劃研究長度100公里,實際規劃設計長度81.66公里,風景廊道總面積283平方公里。廊道作為連接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的重要道路以及墾利全域旅游的核心休閑空間,又依托承載著華夏文化與國人情懷的黃河水,力求打造成為集文化、景觀、休閑、河務工程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廊道,成為墾利文旅品牌的重要名片之一。
2017年召開的全河工作會議提出了認真落實“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的治黃思路和“規范管理、加快發展”的總體要求。可見今天的發展模式不再僅僅局限于“防與管”,更重要的是通過合理的措施,探索更和諧的發展模式,保證水生態的同時加強人水情。水利經濟的發展逐漸加強旅游業的融入,在這一背景下墾利黃河大堤——水利設施的旅游發展符合水情,市情與民情,黃河國家風景廊道是探索黃河水利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二、風景廊道促進沿黃河旅游的一體化發展,創建“黃金旅游帶”
世界級的自然遺產·國家級的戰略地位·山東省的創新示范·墾利區的龍頭品牌
山東是沿黃九省區唯一地處東部并擁有廣大開放地帶的省份,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無論是在黃河經濟帶的協調發展,還是在黃河黃金旅游帶的一體化進程中,均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墾利區作為山東省“黃河入海”的主體片區,將進一步發揮入海口三角洲的景區品牌效應。黃河三角洲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代表之作,將成為世界獨具特色,記錄華夏文明,展現生態文化的集結地。未來以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為核心,選取河口區的沖擊平原進行“聯合世界自然遺產”的申請(墾利區與河口區聯動),塑造品牌形象。同時風景廊道作為黃河三角洲的核心通廊,是重要的樞紐與生長線,沿黃河旅游的一體化發展,成為中國大地上的“黃金旅游帶”!
黃河風景廊道是墾利區全域旅游的核心文化休閑帶,是從西向東貫穿墾利全域,連接“海城田工”文化片區的走廊。未來通過休閑景觀的營造,旅游產業的引入,風情道系統的建設,將改變原有散點的發展格局,構建墾利區的旅游休閑系統,塑造墾利區的旅游形象品牌,并作為墾利全域旅游中的重要發展軸線,成為連接入海口與城區的核心廊道!
道路設計
三、通過規劃,將其建設成多功能與開放性的文化休閑空間
一是要在東營市把原有單一的河務防汛功能的大堤重新利用,使其成為具備多功能與開放性的文化休閑空間;
二是通過建設黃河風景廊道來連接黃河口旅游景區與墾利城區,從而引導客群流向;
三是重新整合周邊資源,充分利用場地元素,把本底特色不突出的線狀空間改造成景觀文化休閑的廊道。同時通過本項目黃河國家風景廊道的打造,形成點帶線的旅游格局,融入“旅游+”的新模式,跳出原有的黃河旅游資源觀,成為沿黃旅游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本次規劃設計了“1+1的模式”——“一路一帶”的建設路徑。通過核心大堤路的提質改造,再融入路兩岸文化景觀產業帶的創新打造,共同構筑綠色休閑廊道體系,讓整條國家風景廊道充實飽滿。“一路”指風景道系統工程+驛站體系,構筑核心的休閑體驗交通線;“一帶”為風景文化+全域休閑+產業示范的三大功能合一的體驗空間,為風景廊道融入黃河景觀文化亮點。
四、創新IP,為山東省發展風景道體系提供實踐經驗和標準體系
大地風景助力墾利黃河風景廊道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以此填補山東省的空白現狀,并且將其打造成為省級的旅游示范系統,為未來山東省發展風景道體系提供實踐經驗和標準體系。
一是在戰略層面,大地風景項目組著力將其打造成為墾利乃至山東,整條黃河經濟帶的品牌項目;
二是不同于旅游風景道,黃河國家風景廊道資源較少,環境比較單一,規劃設計中從主題上進行包裝設計“母親之路”,從創新要素上融入文化IP的旅游點,如黃河音樂廳、黃河小夜曲、黃河圖書館等,從特色景觀設計上突破設計了音樂之路,能量之路等,為整條市政型道路盡可能的增加品牌亮點與經營性的節點。
五、黃河風景廊道建設有助于政府以及企業的有效銜接
一是政府部門之間的銜接。主要工作包括河務局、文化和旅游局、交通局、林業局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為實現在滿足河務管理要求的基礎上最大化地與大眾休閑相銜接的目的,部門聯合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及措施;
二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銜接。一方面在政府做好基礎設施的提升與完善的基礎上,企業、其他機構或組織通過自建、租賃、合作等形式參與進來;另一方面通過股份制合作,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如政府和新能源公司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駕駛示范點,有效促進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太陽能光伏發電企業的產業融入,為項目注入發展動力,實現產業示范與文旅服務的創新融合;
三是企業與社區之間的銜接。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創建盈利回饋模式或公益基金,為企業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同時,提高在地居民的幸福指數。
文/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