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將在山東濱州舉行。此次大會的主題為「本土性與國際化」,6月8日,組委會邀請中國古村鎮大會主席、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做客「古村說」。吳教授此次分享的主題為「鄉村旅游救古村,鄉村規劃需謹慎」,從法律制度、社會演變、業態整合、規劃設計四個角度探討鄉村旅游如何活化古村。
保持原有風貌是旅游規劃的根本目標
不少專家批評發展旅游之后,寧靜的村落喧囂起來了,太多商業化了。但是,商業化不應該成為鄉村旅游被詬病的理由。商業化說到底就是大眾化,其本質是就是公眾的、大眾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旅游開發中確實存在的一些破壞,但是與土地管理法和住建部門推行的「一戶一宅」、「拆舊建新」政策帶來的惡果相比,大規模的拆舊建新才是毀滅大批量傳統村落的罪魁禍首。
古村落旅游必須依靠當地居民的深度參與,是一種社區旅游。如果把居民外遷了,「社區」就沒有了,「社區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了空架子,剩下來的其實就是古建筑旅游、物質遺產旅游了。保持原有風貌,是旅游規劃的根本目標。
古村鎮消亡,土地制度不可免責
全國性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來勢兇猛,不可逆轉,加上特殊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說物權不明確的制度,才是古村面臨滅頂之災的系統原因。
城鎮化吸引大量人口移出鄉村,強勢工業化占用大量農地,城鎮數量劇增對應鄉村聚落衰落。同時,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一戶一宅的規定,農民沒有足夠的自主權,使得使得拆舊建新屢見不鮮,最終傳統古村落的文化景觀遭到破壞。
近年來城鎮化趨勢不可逆轉
很多年工業用地占整個用地指標四分之一
工業開發區遍布大江南北
鄉村旅游讓古村鎮免于「拆舊」厄運
隨著大規模、高速度城鎮化、現代化,古村鎮越來越稀缺,越多保留鄉村要素而非現代城市要素的古鎮,越符合現代都市人的精神需求,通過鄉鎮旅游來保護古村古鎮是最好的活化方式。
有些人擔心旅游會帶來古村鎮的破壞,恰恰相反,是鄉鎮旅游阻止了「一戶一宅、拆舊建新」的法律和政策措施的一刀切帶來的掃蕩式的古村鎮的大破壞、野蠻拆遷。古村落所具有的鄉村觀光旅游、鄉村度假旅游、鄉村文化遺產旅游等的經濟價值,給了傳統村落一線希望,一絲曙光。正因為古村鎮具有一定的旅游經濟功能,使其避免了在高速城鎮化過程中的「拆舊」厄運。
古村鎮要由被動保護轉向主動活化
光有保護下來的古村還不行,還需要活化,活化需要克服一些過時的法規制約,完善法規。 古村也好,古鎮也好,城市歷史地段也好,活化工作首先面臨的是傳統觀念和現有法規的阻礙。根據現有文物保護法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是不可以作為商業經營使用的。
實際上,西方各個國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筑空間照樣可以商業經營,開旅館、做餐廳、舉辦婚禮等,但并不影響那里的文物保護。意大利是全球世界文化遺產地最多的國家,它的文保法規十分完整完善,提倡「最好的保護就是使用」,不少保護建筑仍作為辦公場所或住宅使用,既要保護古建筑,也要保護生活在里面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它留下的不只是古建筑的軀殼,更是要讓古建筑「活著」。
2015年12月28日,國務院法制辦對外公布了文化部報請國務院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新《草案》單獨增設了第六章「合理利用」共9條內容。這是值得肯定的、積極的進步。 吳必虎認為這些新的法規一定能積極改變古村鎮的旅游活化與當地農民就地城鎮化的問題。
鄉村規劃應以村民為主導
中國具有悠久的鄉村自治、自主規劃形成的鄉建文化傳統,很多古村落有著非常好的規劃,在幾千年的自治過程中,古村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空間格局,有著非常好的風水稟賦。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反過來,又可以推斷出「一方人規劃一方水土」。如此,水土養人,人規劃水土,就形成了一個自治社會的良性循環。
法律上來講,農村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實際上也是農民私人所有。宅基地自古以來都是農民的私產,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使得村民天然地成為鄉村的主人。政府秉持法無授權不可為而法則,在法律上是不能干預農民宅基地怎樣規劃怎樣使用的。規劃權力應該屬于村民,應該以村民為主導。
分享結束后,吳教授還就網友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回答,解答了鄉村建設同質化、新鄉村主體等問題,用親身經歷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范例。
文章來源:靈犀CONSONANCE公眾號
文章原標題:《吳必虎做客古村說,線上暢談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