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前段時間,連續發布了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組織研究的全域旅游專題系列(共七篇稿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天開始,繼續發布大地風景旅游研究院組織研究的旅游改革專題系列。期待大家繼續關注。
2016年3月17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共65600余字。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出臺,讓旅游業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仔細看了看,綱要中有11處19次提到了“旅游”。給大家梳理如下:
一、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旅游發展的戰略意義
1、旅游發展的經濟意義:產業轉型與供給側改革
十三五規劃如此重視旅游產業,意味著旅游產業在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供給側改革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旅游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產業,其對經濟轉型的作用是引領性的,能夠引領一二三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對供給側改革的作用是綜合性的,能夠綜合一二三產業優勢,實現全面改革。
從引領性來看,旅游產業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下一枝獨秀,在速度上是能夠引領的。同時,旅游產業在發展可持續上也是具有引領作用的。與其他產業相比,旅游業受經濟周期影響非常小,經濟總體下行情況下,旅游業卻有更好的表現,尤其是鄉村旅游地位愈顯突出。
從綜合性來看,旅游業無邊界,能夠綜合一二三產的優勢。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旅游業的綜合效應會更加凸顯。
當然,挑戰也是有的,目前來看,旅游在產業轉型和供給側改革中面臨著一個部門壁壘?,F行旅游法對旅游的定義是“游覽、度假、休閑等形式的旅游活動以及為旅游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經營活動”,這樣的定義在實質上排除了醫療旅游、會展旅游、商務旅游等。面對多種多樣的市場需求,旅游供給側的力量薄弱單一,而涉及到的改革范圍卻錯綜復雜。以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為例,分別由住建系統和文物系統按照事業單位管理,并且單方面考慮保護問題,回避利用問題,或者說沒有做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地方政府又常常對景區收入有較大依賴,公共產品屬性體現不足,門票過高。結果一方面造成資源利用不足國有資產閑置;另一方面產品供給偏離群眾文化消費需求,違背市場規律造成經營不善。
2、旅游發展的社會意義:城鄉一體化與社會財富再分配
鄉村是中國這個五千年大國的根基。當現代化的狂飆造成了大國失衡的危機,鄉村成為了拯救大國的秤砣。鄉村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扶貧也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戰略設計環節。
去年10月16日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在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發表了主旨演講時,提到當年的經歷——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還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陜北一個小村莊當農民,一干就是7年。那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當時和村民們辛苦勞作,目的就是要讓生活能夠好一些,但這在當年幾乎比登天還難。” 習近平在講話中描述了國際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未來趨勢,同時明確了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四個重要方面:1.用發展為減貧奠定基礎;2.堅持政府主導;3.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4.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
進入2016年,中國十三五開局了,這一年,中央高層更加重視扶貧工作,把扶貧作為了非常重要的話題。而旅游業成為了扶貧主力軍。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都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從城鄉一體化角度來看,城市居民到廣大鄉村休閑度假,農民就地從事旅游接待業實現就地城鎮化,旅游也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旅游能夠將城鄉之間的異質文化差異性進行放大,同時還能將城鄉之間的產業關系實現高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放大”和“融合”,城鄉協調發展也就自然實現了。
綱要中提到,要“著力培育特色農林業等對群眾增收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這些舉措將促進農民脫貧和城鄉一體化。
3、旅游發展的政治意義:紅色旅游振興老區發展
綱要中還提出要大力發展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這表明,紅色旅游依然是未來革命老區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紅色旅游作為一個被大力扶持的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成為很多老區脫貧致富的主要方法。
目前來看,紅色旅游已經發展到了新階段,正在擺脫過去的觀光模式,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很多革命老區有著非常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與紅色旅游的共同發展也正在成為一條現實可行的脫貧之路。當然,紅色旅游的政治意義也一直都是發展主線,所以,國家層面的支持為紅色旅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條件。
4、旅游發展的生態意義:生態消費作為公共產品
綱要中還指出:豐富公共生態產品,優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保護力度,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發公眾休閑、旅游觀光、生態康養服務和產品。
這段話表明,生態建設將會作為十三五的一條主線,生態文明得到高度重視。當中國社會進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要逐步擺脫傳統城鎮化的粗放模式依賴,這就需要拿出勇氣來,一方面淘汰那些粗放的、過剩的行業,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有利于生態建設、自然保護的行業。上述各類公共生態產品的建設和發展,包括國家公園制度建設的逐步推進,不僅實現了各類資源的長期保護,也為當地居民和林業系統職工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就業機會。
二、后工業化語境下的旅游驅動型城鎮化與鄉村現代化
縱觀十三五規劃中旅游發展的多重戰略意義,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城鎮化途徑的轉型,由過去單一的工業化主導,逐步走向工業與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驅動的多途徑城鎮化的大轉變。
在后工業化語境下,旅游發展由于其涉及人口眾多、帶動效應明顯、關聯產業成群、創造就業機會廣泛,目的地之間的競爭較為緩和,成為不少地區實現城鎮化和鄉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這就是為什么十三五規劃剛要中19次出現旅游關鍵詞的社會背景。
基于以上這樣的認識,旅游發展不再是傳統的一個產業,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行業選擇,而具備了事關城鄉和諧發展、社會穩定、人口就業、城鎮化健康水平、人民素質提升等政治、社會價值,旅游驅動型城鎮化和鄉村的現代化將成為未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一項重大使命。
中國五千年來一直延續著城鄉之間特有的管理傳統。近現代以來,鄉村也被納入到了城市管理系統的范圍內。中國的城市之間有著食物鏈的生存法則,大型城市有機會吸取中型城市的能量(資金、人才、土地利用指標等),中型城市有機會吸取小型城市的能量,小型城市有機會吸取鄉村的能量。在這個食物鏈中,鄉村當然就成為了最底層的一環。在本能的驅使下,大量鄉民離開鄉村,走到了食物鏈頂端的大中城市謀生。這樣一來,鄉村內在的自治能力越來越弱,空心化也就成為了必然。由此還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大量鄉民離開鄉村,讓鄉村的現代性問題超越了鄉村空間,轉移到了城市空間,這時候,鄉村現代性實際上也成為城市現代性的一個命題。那么,鄉村現代化實際上也就是城市現代化的一部分。當我們用傳統的工業化無法解決鄉村現代化沖擊及其衍生的嚴重社會沖突時,鄉村旅游和新鄉紳社區融合,卻有可能為城鄉一體化和鄉村現代化帶來一個可能恰當的解決途徑。
在這個承擔起來的重要歷史使命中,旅游發展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現有立法和制度的供給不足。如何提供更好的制度產品,以及如何實現制度供給的改善,是旅游系統之內無法單獨解決的。
文章來源: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
作 者:吳必虎 張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