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莊園模式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產業為依托,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特色莊園模式適用于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大地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莊園是歐洲中世紀中葉出現的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經營農業的組織形式。它和傳統農業的區別是專業性強、集約化生產、大規模作業。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家庭式的產業,并多與休閑旅游度假相結合。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鼓勵農業開發的法律法規出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使莊園這種模式在我國開始有了生存的條件。莊園模式作為一種集約化經營管理,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閑散資金用于農業開發的組織形式,若能規范管理和健康發展,的確能夠成為一種迅速促進農業發展,同時帶動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行業發展的新的組織形式。(《莊園開發中的問題與對策》,滕傳樞)
就北京地區而言,就已建立了許多具有休閑“莊園”特征的休閑場所,比如意大利農莊,蟹島,鵝與鴨農莊,張裕卡斯特酒莊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依托鄉村性(rurality)和的地格(placeality)而形成的一種都市休閑旅游產品,傳統貴族莊園、休閑農場、葡萄酒莊和依托莊園和鄉村建立的高檔度假酒店等。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型城市周邊,也不乏數目眾多的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莊園、山莊、農莊、農場等,皆以某一精品、特色農業為主,開發旅游度假及其相關產業。
本文中“莊園”是指具有較高土地經濟價值的,集生產、生態、生活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觀光農業莊園,即利用農業資源環境、農田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文化,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以及體驗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其不僅具有生產、經濟功能,而且還具有生活、生態功能,是新型的現代多功能農莊,包括農場文化、生態環保文化、康體健身文化、家庭休閑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莊園模式在我國農村地區發展中的應用探討——以沈陽康平縣臥龍湖地區發展規劃為例》,陸嘉,彭震偉,李玉琳)
非農業用地的土地來源主要為本地區一些可利用的荒山荒坡、可開發的沙荒地,以及農村居民點集聚后,原自然屯的節余村莊建設用地等。莊園投資者通過租賃農村集體所有的這類土地,獲得開發和經營權,農村集體則可利用這些租金進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對于莊園投資者而言,可以得到絕大部分的農業收益,以及由觀光農業所帶來的相關旅游收益,如旅游住宿、餐飲、娛樂活動、購物消費等。如果將土地分塊轉租給他人進行農業體驗活動(市民租種小塊莊園農業用地,自己種植自己采摘等),還可以得到土地的租金。
莊園的布點應該與外部交通有較好的聯系,方便游客到達,但并不一定直接位于交通主干道的旁邊,以減少過境交通對度假休閑的干擾,通常以距離大都市車程保持在1~2小時為宜。
第一,游憩地規模大,綜合服務功能強。“大農場”建立在大都市旅游圈的遠郊旅游帶,環境優良。鄉村氣息濃厚,是都市居民逃離強大都市壓力生活,前往休閑度假放松心情的理想場所。第二,體現當地的文化氣息。美國牧場體現“西部牛仔”的文化;英國和俄羅斯的莊園體現歐洲的莊園文化。第三,開展農業教育,建立農業解說系統,如臺一生態休閑農場。
臺一生態休閑農場位于臺灣南投縣埔里鎮,由臺灣農民張國楨創于1991年,前身為 “臺一種苗場”。2001年起開始發展農業觀光,2002年興建了亮眼雅致且溫馨舒適的花卉驛棧,2003年設計了充滿浪漫與新奇感的水上花屋。2010年3月興建南芳花園宴會廳,其并推出花餐養生料理。農場的園區占地13公頃并擁有得天獨厚的山巒視野面積達數千公頃。被評為“全國十大旅游行程及特色小鎮風情游”。
臺一生態教育休閑農園宗旨以自然生態教育為主,近年來農區內也增加了有著龐大的蝴蝶群的蝴蝶園、昆蟲生態館、水上花園餐廳、花屋、光合廣場、仙人掌生態區、押花生活館等休閑、生態區。
臺灣自推出精致農業策略后,其鄉村發展一直以“農+旅”的形式為主,各種農莊旅游采取差異化的戰略,紛紛取得一定的市場,可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借鑒。
臺灣的生態農莊,多以“小而精”取勝。他們不刻意追求農莊的面積、規模,不一定非要種植多少作物,獲得多高產量,產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細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創意,提升品質。有的產品甚至限量供應,量少質精,堅持以質取勝,以特色取勝。例如種植茶葉的農莊,有的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將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裝,使其成為茶葉中的“極品”。其它時間則搞好茶園管理,讓茶樹健康生長,養精蓄銳,確保春茶品質上乘。有的農莊則利用溪流養殖紅鱒、銀鱒或其它觀賞魚類,游客可以在農場購買飼料喂食、嬉戲、體驗、觀賞,魚卻并不對外出售。如此做法,反倒吊足了游客的胃口,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不僅保持了產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資源消耗,保證了良好效益。他們這種做法,非常符合臺灣山多、地少、面積小,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這一實情。反觀我們抓農業產業,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總是把面積、產量、產值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總想“做大做強”,以規模論“英雄”,卻忽視了實際效益;總想在單位面積上創造出更高的產量,卻忽視了土壤、茶園也需要“休養生息”;總想售出更多的產品,卻忽視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壓力。這些對山區而言,既缺乏競爭優勢,也不利于持續發展。而臺灣的生態農莊,通過深挖特色、揚長避短,有效地避開競爭;通過做精做透、提質增效,實現資源節約、持續發展。此種發展方式,非常值得與臺灣情況類似的山區參考、借鑒。
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干品制煉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制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并不復雜,但其系列產品琳瑯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再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知識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
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閑農業與休閑漁業發展,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恒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回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里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游,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他們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閑漁業。
臺灣休閑農莊特別擅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
臺灣休閑農莊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入創意與主人的情感,故而臺灣的農莊可以讓游客強烈感受到設計者的情感與追求。在主題選擇上,水果采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游客始終充滿新奇感。比如位于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農莊一看名字,就知道農莊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熏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頭城農場的傳統項目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復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游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桃米村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桿,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并將小船名之為“搖晃的記憶”。
臺灣觀光休閑農場各具特色,有自助農園、森林游樂區、昆蟲館、休閑娛樂農場等,能提供采果、露營、烤肉、垂釣等休閑活動,并走向多元化和經常性經營。他們特別注意海邊發揮海的優勢,農田突出花果飄香,大山盡顯森林韻味,讓你去過一次就會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題特色的基礎上向內容更豐富的層次發展,規模場地也不斷擴大。在發展方向上,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邁向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
由于規模不大,所以臺灣的生態農莊,非常注重產品的“口碑”而不是“品牌”。他們認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們寧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證產品質量上,放在讓顧客滿意上。為保證產品安全營養,他們嚴格控制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寧可增加投入、犧牲產量,也要保證產品質量;為了讓游客品嘗到口感最佳的產品,臺灣很多生態農莊免費對游客開放,目前是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最新鮮、成熟度最適宜的農產品。莊先生告訴筆者,臺灣的生態農莊大多建在偏遠的郊區,吸引游客自己到農莊購買產品,實現產品就地銷售,不僅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質量,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農莊可以免掉一大筆銷售費用。
除了宣傳手冊、廣告路牌、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外,休閑農業要加強網絡營銷,運用科技整合資訊,通過網頁、搜索引擎以及運用3G手機服務等對休閑農業區域的地圖、路線等進行迅捷的引導。網絡平臺在臺灣休閑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臺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通過網絡預訂。
臺灣休閑農莊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采果區、游戲區,農耕體驗區等。有的還設有充滿臺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游客享受土窯烤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游客可以借喂養小牛、擠牛奶、喝生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
休閑農莊不僅是休閑娛樂,遊玩,且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農莊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用作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周末則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如臺一生態休閑農場,精心設計了插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游客可依序參觀。
臺灣的休閑農業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都比較齊全,不僅景區外部的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完善,就是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安全完善,講究方便,所到之處吃喝玩樂樣樣具備,而且大都干凈、溫馨、舒適、價格合理,多數休閑農場設有觀光部,負責旅游推介、接待與導覽業務,有的還現場展示特色產品與特色烹調,讓游客嘗鮮。
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無論是從臺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閑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閑農場的可能性。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閑旅游,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閑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閑游。經營休閑農業者也成立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閑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在區域內部,要通過行業協會、旅游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愿、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并劃撥專項經費制作光碟、休閑農業旅游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在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引導社會中介機構服務于休閑農業這方面,湖南休閑農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臺灣大的休閑農莊大多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對產品的潛在經濟收益和市場銷路掌握得非常清楚。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他們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行情,善于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信息,不斷建立和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貿易往來關系,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原種母體從日本進口,借助農會的技術傳授,采用母體克隆技術和傳統授粉技術,培育繁殖出優良的新種苗,栽培的花苗密切與國際市場緊扣,通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訂貨。
臺灣休閑農業在主推“體驗經濟”之后,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游客分享鄉村生活,變“顧客是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
現代莊園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為條件,在不改變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以委托代理經營為機制,以生產商品和組織商品交換為目的,按標準化合約方式組織起來的的生產經營組織。其本質特征在于它是資本農業的重要形式。
[2] 陸嘉,彭震偉,李玉琳,《莊園模式在我國農村地區發展中的應用探討——以沈陽康平縣臥龍湖地區發展規劃為例》
[3] 湖北農業信息網,臺灣生態農莊——一種值得山區借鑒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
[4] 張好記,臺灣休閑農業的20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