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依托型鄉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參與性、質樸性及濃郁的民俗風情的特點,獨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風格、飲食習慣、服飾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都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民俗旅游開發資源基礎豐富,特點鮮明,區域性和民族個性較強,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由于投資少、見效快,逐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和旅游亮點,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國內外旅游者的推崇。但隨著民俗旅游的蓬勃發展,使得民俗文化在旅游當中受到了沖擊,甚至消亡,面對民俗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矛盾,面對當地居民與旅游經濟的博弈,民俗依托型鄉村旅游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實現利益共享,尋找發展平衡點對于推動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主要包括物質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節慶風俗、人生儀禮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是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民族文化為主題,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旅游類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滿足游客文化旅游需求,提升產品檔次。如匈牙利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使游人在田園風光中感受鄉村野店、山歌牧笛、鄉間野味所帶來的民俗風情,欣賞充滿情趣的文化藝術以及體味幾千年歷史淀積下來的民族文化。
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舉辦全國舞蹈節發展民俗旅游;突尼斯憑借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近幾年我國的民俗文化旅游事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以民俗文化作為旅游項目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門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區的民俗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民俗風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發展迅速,如山西黃河民俗游、昆明云南民族村、內蒙草原風情游、新疆民俗游。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入發展,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以及市場導致原有民族物質邊界的重大調整和弱化,當地的宗教、傳統習俗、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著重大的改變,對當地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商業化”、“庸俗化”、“舞臺化”現象嚴重。
旅游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某些對外界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成分會減少,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
為了發展旅游業,旅游地為了滿足旅游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游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臺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由于商業活動,使得民俗文化失去了本來的鄉土氣息,淳樸的民俗被歪曲,有些甚至為了迎合游客的低級庸俗心理,開發一些落后文化,導致民俗文化庸俗化。一些民間藝術和手工藝術品為了迎合經濟市場化而批量生產,其質量低劣,并喪失了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商業化現象嚴重。
現在我國民俗旅游發展較快,尤其是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民俗文化旅游成為很多地方重點發展扶持的旅游項目,但總體來看,精品意識不強,開發層次較低,區域內產品雷同現象嚴重,營銷觀念滯后等,這些都影響了民俗旅游產品形象的樹立和品位的提升。
由于民俗文化鄉村旅游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臺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游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
云南特有的社會發展史造就了異彩紛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和風格迥異的民俗風情,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品位較高,感應氣氛較好,互補性較強,為發展民俗風情旅游奠定了基礎條件。因此本文以云南麗江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為例,詳細介紹民俗依托型鄉村旅游活化與發展模式。
云南麗江作為一個以其優質的旅游資源、厚重的民族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地方成為了國際精品旅游目的地。
麗江古城在旅游開發中,為了保護原生態的文化氛圍和商業生態,政府除了實施文化回落古城行動外,實行準入制度,把古城保護管理委員辦公室核發的《準營證》作為進入古城從事經營活動的一個硬條件,盡量規范商業行為,淡化現代商業氣息。同時,把現代特征較濃和沒有特色的經營項目,如音像店、現代服裝店、美容美發、卡拉ok廳、網吧等遷出,規范店鋪的裝潢、招牌等,控制店鋪的規模和數量。鼓勵經商者經營具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商品,還對外來經商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例如將沒有城墻的古城、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房屋、周圍配套小橋流水、納西老人、原汁原味的藏寺......營造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除了《印象·麗江》之外,麗江還充分開發本地的民俗風情,在古城東大街每天都有獨特的納西民間音樂《納西古樂》和云南大型歌舞晚會《麗水金沙》等民俗節目演出。
麗江為游客營造了一個很好的身心放松的氛圍,在這里游客可以完全釋放自己,沒有城市的束縛和隔閡,讓游客的心態都奇妙地趨于一致,這是導致麗江被譽為“艷遇之都”的一個重要原因。麗江的酒吧街是夜晚麗江古城內最有特色的一道風景線,也是麗江古城一張重要名片。新華街的酒吧一條街、五一街的靜吧、還有游離于餐廳和酒吧之間的“餐吧”,可以滿足不同風格游客的需求。
麗江的經驗就是建立了一個統一、有權威的組織保障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較好地處理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通過合理開發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開辟了一條穩定、充裕的資金來源渠道,確保了各項保護項目的實施。麗江在這方面設有麗江文化保護管理局,其中專設文化保護管理科主要負責民俗文化的保護教育培訓工作。
麗江在旅游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民俗文化保護意識。在這方面,麗江創辦旅游文化學院的做法得到了聯合國官員的肯定。
保護和利用民俗文化,不論是土著居民,還是經營者、管理者,都要在保護和開發中得到實際利益,實現利益均沾,風險共擔。雖然這種模式還有很多不足,但這種嘗試也為很多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運營榜樣。
民俗型的鄉村文化主要是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傳統體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活動等為主要內容和文化表現形式的客體,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實施保護性開發,通過旅游產品使其得以傳承和發揚,即文化活化,文化活化的主要途徑包括文化空間化、文化景觀化、文化建筑化、文化節事化、文化演藝化和文化商品化。
5. 文化空間在進行“文化混搭”的過程中不能憑空組合,要根據區域特點和民俗特色進行創新和演繹。要注意空間肌理結構,避免生拉硬拽。
3. 建筑活化的意思就是為歷史建筑尋找一個新的生命、一個新的用途,這樣公眾人士以后就能進去欣賞這個歷史建筑。從這個角度上說活化的靈魂是文化。
4.文化景觀建設應與旅游區功能分區相互配合,展現不同方面的文化特征。
3.節事活動應以歡快、幸福、風趣為主,盡量可以讓游客參與。
7.以現代科學意識與手段,不斷豐富民俗活動的表現形式,提高民俗活動的現代化水平。
文化商品活化應注意規避的問題:
1.防止千篇一律,多元素開發,;
2.不能生搬硬套,應以地方特色為主,建設地方差異化;3.避免過于商業化造成的旅游疲倦,加強政府監管與統一規劃;
在麗江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受傳統政治文化觀念的影響,以及管理理念與技術、認識與知識水平方面的制約,無論是政府還是社區居民,普遍缺乏社區參與意識,長官意志行事的痕跡較為明顯。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既使當地居民認識到參與旅游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由于受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如資金、技術、能力和勞力等,使得他們參與的范圍不廣,層次有限,效果不明顯。而國外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社區參與的管理政策。如歐美國家鼓勵盡可能多的鄉村社區參與到旅游的規劃、補充和監管中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
民俗旅游是在社區之間展開的活動,社區作為民俗旅游活動的重要依托地,居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系到旅游地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系到旅游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旅游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可見社區參與不僅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提供高質量民俗旅游產品的前提,也是實施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選擇。可以說社區參與可以為民俗旅游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是民俗旅游資源中真正的活動性資源,是民俗旅游資源活的靈魂,這就要求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愿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游發展規劃之中,使旅游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當地居民的目標與重點相互協調一致;
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游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游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并積極地參與到當地的旅游開發中來。
要提供相應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培訓機會、參與渠道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當地居民有能力和機會從各個層次上參與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寶貴資源,并獲取直接利益,使他們有能力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此外,社區應通過旅游所獲收益來開展和擴大社區活動,使傳統文化、民族風俗和遺產得到復興和光大,強化社區精神和共享意識。最后,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并加強旅游活動中各個利益相關者或集團之間的伙伴關系,將利潤和旅游活動、教育與環境意識直接掛鉤,促進本地民俗旅游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民俗旅游作為一種“文化之旅”,其魅力在于能夠使游客欣賞到異地他鄉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創造。通過“鄉村旅游+民俗”的聯姻,構筑鄉村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民俗型鄉村旅游發展。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在不斷加大政府引導性資金投入的同時,在鄉村動態關注體制、運行機制和經營管理模式上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投資開發鄉村旅游。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以“旅游協會+農戶、政府+公司+農戶、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旅游協會、農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種富有個性的,社區參與、民主管理的鄉村旅游模式,通過民俗旅游合作組織,調動廣大農戶參與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創建以村民為主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原生態模式屬于一種原地保護型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來開發旅游。實地民俗村即強調民俗的原版性,在民族居住區選擇原有村寨加以保護和完善,展現其民俗的原有風貌和現實生活狀況,這是一種最經濟、最原汁原味的開發模式。這不僅可以滿足游客“ 求新、求奇、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夠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如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村子郎德上寨、山東泰安市埠陽莊民俗村、湖南湘西德夯民俗村、廣東連南三排瑤寨等。
原址恢復型的民俗村寨是指在保持舊貌的基礎上原地恢復保護性開發或是依托原地現存的舊貌再仿古創造性開發,再現古代各時期的傳統民俗文化風情。如蘇州同里、安徽婺源、西遞等。這種形式多存在城鎮民俗旅游的開發中,在可能性、現實性、操作性具備的條件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社區或街區,以原生形態把民俗呈現給旅游者。
主題公園模式是在一處專門為開發旅游而建設的園區內,通過仿造民俗環境、民俗節目或生產、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動,形成規模展示,表現多種不同民俗文化的一種民俗旅游開發方式。主題公園模式下有三種建設類型:集中表現式。指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原地濃縮式。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于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筑、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 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游客不能完全領略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復古再現式。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 整理、建設、再現,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
生態博物館是指不移動文物的原始位置,而是把文物、文化保持在其原生狀態下的一種博物館,它打破了傳統的集中收藏式的博物館建設模式, 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本來或原始的面貌。 它是在一種原生的狀態下,以“活博物館”的形式和手段來展示民俗文化,它既將分散于人們生產過程中的民俗旅游資源整合到一起進行集中展示,又沒有使其完全脫離現實生活而保持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生態博物館作為一種新的開發模式,極具吸引力,如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舊時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我國北京平谷區大華山鎮掛甲峪村的主題院落就類似于生態博物館。
主題附會式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或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果,例如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觀光農業,注入民俗文化的主題,形成別具風味的“農家樂”旅游項目。還有“漁家樂”、農業采摘園、漁場垂釣等,屬于民俗風情游,在旅游活動和旅游項目安排上,兼具觀光、休閑娛樂、 康體健身、美食購物等多種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 嵐.云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