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特點是分散,這主要是由它的生態規律、地理條件、社會結構所決定的。住建部拆舊建新、撤村并鎮、趕農民上樓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這樣的規劃政策必須調整,必須尊重生態、回歸自然。
那么,為什么鄉村會分散?為什么鄉村規劃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太集中?是因為有著資源、環境、生態、文化要素等的制約。
一、適應地理環境的農耕方式造就了鄉村聚落的零散布局特征
鄉村聚落的出現和存在的基礎,主要是農耕生活方式,在中國,除了少數平原地區,比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外,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丘陵地形,土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非常分散,所以農戶只能就近選擇居住,不可能集中居住。華北平原一個屯就幾千戶,這種情況在南方山區就很少見,山區的很多村子都是幾戶人家,皆因耕地分散、地形復雜,老百姓在依靠土地生活的前提下,只能選擇分散在一個個小村子里。
中國人口密度、性別比、城鎮、鄉村人口及其比例圖 來源:新浪博客
二、滿足安全需求的長期選址造就了鄉村聚落的差異化空間格局
由于鄉村建設條件特別不一樣,從南到北氣候差異很大,山下山腰山頂也各有不同,地質條件也不同,現在形成的傳統村落是多少代人對環境選擇適應的結果。
比如有的地方有泥石流、滑坡、落石,老百姓就會離得遠一點,有的地方有洪水,老百姓就搬得高一點,有的地方有臺風,老百姓就把房子的材料弄得重一些。正是在這種遠一點、高一點、重一些的調整過程中,才漸漸形成了鄉村現有的格局和肌理。這是幾千年、幾百年一點點選擇適應的結果。
總之,地理條件復雜性、不穩定性、長期適應性造成了鄉村現在這樣大小不一、高低不一、與環境關系比較靈活的多樣化格局。所以不要隨便規劃、隨便拆遷,過去十多年的所謂新農村建設,很多地方亂拆亂建、不尊重歷代形成的地理環境選擇結果,將來可能會導致嚴重生態災難。
三、深厚的傳統聚落文化造就了鄉村聚落布局嚴謹的細節結構
鄉村每一棟房子坐落的位置除了與地理環境相關,還與鄉村的文化傳統相關,鄉村有一種文化傳統是非常講究風水的,每家每戶都把建造新房看成天大的事情,都要延聘專門的風水師選擇位置、朝向、格局,屋檐、墻體位置哪怕差一寸都不行,而城里來的現代規劃師,跑到村子里一兩天就回到城里在電腦里胡亂繪制標準化、網格化的所謂新農村,完全不可能做到傳統鄉村風水師那樣的細節考慮。在鄉村宗法社會里,有祠堂、學校、土地廟,空間等級是非常明確的。現代的城市規劃師,哪怕是清華、同濟的高材生,也很少能對鄉村的文化底蘊和設計細節有真正的理解,及時理解了,時間預算和低成本規劃也難以支持逐戶逐室進行風水規劃。住建部所推行的限時、全覆蓋鄉村規劃,會給鄉村景觀帶來什么樣的嚴重破壞,閉上眼睛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中國人口分布嚴格受胡煥庸線的生態制約 來源:澎湃新聞
四、三大條件決定了鄉村規劃宜分散不宜集中
耕作半徑、生態影響、文化結構這三大影響因素,決定了中國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選址布局宜散不宜統。為什么以前的鄉村那么美觀、漂亮、生態?就是長期精雕細琢的結果。過去十多年所謂的新農村建設,即將被住建部強推的全覆蓋、設時限鄉村規劃,完全違背了鄉村聚落形成發展的科學規律。如果住建部不停止粗暴的、限時的、全覆蓋的規劃沖動,必然系統性毀滅中國的鄉村生態和文化傳統。我們呼吁保留保護傳統村落就是要保護鄉村生態優勢、文化優勢,保護農業生產方式的適應性。
隨著鄉村生產功能的弱化消失,似乎鄉村不再需要分散了,可以集中了,實際上東西南北的鄉村差異很大,不能統一規劃,要讓農民自己選擇。
鄉村規劃自治并不是一個政治語境,而是地理科學的要求,在復雜的鄉野地區,每戶農民的房子高低如何協調?朝向怎樣設計?只有農民自己最清楚。所以,反對鄉村全覆蓋,不是反對政治上一統天下,而是倡導適應地理環境的多樣化,遵守鄉村宜散不宜集中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