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15日訊10月14日,2015年國際旅游目的地創新獨家發展論壇在浙江舟山舉辦。北京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吳必虎發表了《創新與活化,促進無景區化目的地的建設》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旅游已經變成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中國的休閑度假時代已經來臨;中國需要創新制度,需要保障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一些資源不夠好,但是有市場的地方,可以靠創意、設計來進行旅游創新和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一些有文化、有歷史傳統的地方,要用活化的辦法,把活化作為保護的積極手段,適度的商業化更能滿足人們后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
吳必虎表示,傳統的景區在過去的觀光旅游,應該說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把一個圍墻圍起來,門關起來,然后售賣門票這個路徑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和景區經營者特別希望漲價,過度依賴門票經濟,而老百姓和媒體希望不漲價,一到黃金周就成了媒體的熱門話題。熱點景區在旺季時服務下降,也是很大的問題。在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商務旅游多種產品混合的發展過程當中,景區的重要性,過去景區管理模式,已經不太適應整個度假目的地的發展。
目前,旅游需求由經濟型向中高低多層次需求轉變,產業發展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但是轉變很艱難。全域旅游目的地在很多地方流行,實際上跟技術的變化有關系,比如“互聯網+”、“旅游+”都促進了無景區化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階段,就要求我們在產品開發、管理、營銷等方面進行思考。
“旅游的全方位提升并不是偶然的換了一個局長,或者大家對旅游比較喜歡,完全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的現象。”吳必虎表示,“無景區化的目的地建設就是不依賴傳統的景區,不以觀光為唯一目的,而是到處都是滯留點。”
吳必虎認為,無景區化的目的地建設,已經對旅游規劃的咨詢服務提出挑戰,旅游的民主化和過去設計師的權威主導就有沖突,物質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增量已經不再主導,而是存量的更新。在規劃領域,過去以建筑師為主導的規劃設計已經不符合要求,現在的規劃要研究目的地的文脈、市場需求以及旅游的行為特點,特別是將景區以外的權利配置囊括在內。
在制度創新和創意設計方面,吳必虎表示,度假目的地和過去旅游會議有點不同,度假得到強調,然而度假的創新就是制度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旅游地位毋庸置疑到達了一個高度,但是遇到很多政策方面、法律方面的障礙。中國的入境游下滑,簽證、關稅方面都有問題。中國人每年有幾千億的消費在海外,為什么不在中國多做一些免稅的店,鄉村土地為什么不能進入市場?這些都是旅游以外的變革需要。
他認為,可以通過規劃設計解決問題。設計酒店、設計度假地、設計目的地可以彌補資源和區位的不足,要把酒店和度假區本身做成一個吸引物。目的地的東西要變成度假的產品,甚至,每個房間都有故事、有文化。
對于遺產、文物或傳統的活化,吳必虎認為,中國的文物保護,總體來說很艱難,很多文物被損毀的同時,也對文物保護理念的落后提出批評,只重視物質的不重視生活的,只重視1949年之前的,不重視活著的文化的東西。
此外,吳必虎不太贊成商業化不好的觀點。他認為,沒有商業化就沒有任何的文化遺產。而商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商業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商業服務就是為人民服務,適度市場化是符合人類社會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