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緣
旅游業一直被稱為“無煙工業”、“朝陽產業”,但其也并非完全的“綠色”、“無公害”。伴隨著旅游業的擴展,旅游人數的增加,景區內部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不容小覷。在環境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高質量的自然環境 ,哪怕旅游資源再好,也不可能成為旅游勝地,所以要發展現代旅游業就必須把環境搞好,良好的 旅游環境是發展現代旅游業的先決條件,也是創A的首要的條件。
2007年,云南麗江玉龍雪山景區成功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玉龍雪山景區的創A過程中,一直秉承著“科研護航,環保先行”的理念,走出了一條攜手科研綠色升級的道路,為景區保護性開發的升級創A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踏雪
玉龍雪山位于云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內,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面積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風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以險、奇、美、秀著稱于世。自1991年起,麗江玉龍雪山景區的發展,經歷了起步,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1991~1996年,起步階段
1991年,玉龍雪山旅游開發正式開始,成立了玉龍雪山旅游領導小組,編制了《玉龍雪山度假區規劃》和《玉龍雪山開發區建設可行性報告》;
1993年,云南省政府正式批準設立玉龍雪山省級旅游度假區;
1994年,成立玉龍雪山省級旅游區旅游開發總公司。
1997~2000年,發展階段
1997年,《玉龍雪山冰川公園旅游資源調查、規劃和深層次開發》項目研究正式啟動,針對本地冰川旅游開發需要,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項目組對玉龍雪山地區的現代冰川地貌,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現代冰川分布、特征、變化及冰川旅游價值進行了較詳細地總結研究;
1998年,玉龍山旅游冰川公園及索道投入運行。
2001~2009年,成熟階段
2001年,玉龍雪山獲評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
2004年,總公司改制為玉龍雪山旅游區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云南旅游第一股;
2006年,實現首批國家5A級景區的創建目標;
2008年,景區獲得云南省文明風景旅游區稱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環境綜合整治免檢單位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09年玉龍雪山列為國家冰川地質公園。
玉龍雪山旅游發展概況
三、遇“難”
玉龍雪山景區地處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匯地帶,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景區中擁有距離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冰川,也是距離赤道最經的冰川。工業革命之后,國內外學者、探險家們陸續來到玉龍雪山,通過文學創作、新聞調查、科學報告、電影電視等形式記錄了玉龍雪山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獨特的民俗風情,為該區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冰川作為高山景觀中一個具有唯一性的、特別條件下的、獨具風格的自然要素,是重要的自然景觀和旅游吸引物,在一些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場中具有明顯的壟斷性地位。
但是要將玉龍雪山景區打造成高水平的5A景區,麗江的旅游管理依然面臨著很大的問題。
(一)保護難—生態環境及冰川資源的極度脆弱性
玉龍雪山景區中的冰川景觀是玉龍雪山地區重要的旅游景點,對游客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冰川本身具有對所處的生態環境的依賴性高,不同尺度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要求高等特點。近年來,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的持續后退和變薄,造成一些冰川旅游資源的消失和美感受損,同時還可能引起自然災害。2007年,美國雜志《福布斯》將乞力馬扎羅山和蒙大拿冰川國家公園列為全球十大瀕危旅游景點。玉龍雪山景區的冰川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也是景區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布局不合理,旅游產品總體布局較集中,二、##旅游集散地周邊景區開發滯后,旅游者大量涌入并高度集中于冰川公園,使冰川公園超負荷運轉,環境壓力大。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上升,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熱量散射,將有可能對生態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玉龍雪山地區的植被自然帶系統也十分脆弱,由于氣溫上升,好多植被已出現死亡現象。
(二)開發難—可進入性較差,發展不平衡
外部聯系單一,受地形條件限制,可進入性較差。5A景區是國家景區標準中的最高標準,高標準代表的也就是高要求。5A評定細則中的首要因素就提到了交通,而且對景區的更項基礎設施建設都提出了具體的標準要求。玉龍雪山景區升級面臨的開發中的首個難題也就是可進入性較差。麗江市僅有公路和民航兩種游客運輸方式,直飛航班不多,集散功能不足。公路存在著“瓶頸”現象,市內輻射各景區(點)的交通設施建設也嚴重滯后,景區景點的道路路況差,交通行程重復往返多,大部份旅游區都尚未形成環線。玉龍雪山景區內區內道路由大麗公路呈枝狀放射,尚未形成環線,各景點都走回頭路,已經出現交通擁堵問題。由于大麗公路過境,道路兩側隨意停車現象普遍,影響內部管理和旅游交通的暢達。
資源豐富,空間發展不平衡。玉龍雪山景區,資源豐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有品種繁多的動植物,也有湖泊、草甸、冰川等特色景觀,景觀資源的綜合優勢十分突出。但是綜合開發程度不夠,在旅游產品的開發類型和功能上,層次低、項目單一,仍然偏重于傳統的冰川觀光型產品開發。旅游開發忽視了當今人們所追求的參與性、探險性、休閑娛樂型和度假型以及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同時,旅游產品設計缺乏對冰川等旅游資源及自然景觀的科學內涵的充分展示,不系統、科普性解釋不足,使得游客的冰川旅游只得其形不解其意。明顯于國家5A標準中大的人性化,特色化要求不符,資源的整合度不高也成為阻礙其5A評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破繭—成功創A
實現玉龍雪山景區的成功升級,首先要掃除的就是保護難、開發難兩大問題。景區采取的就是“合理規劃,攜手科技”的策略,一層層破除阻礙的厚繭。
“科技護航,環保先行”——景區保護性建設
與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資源考察,打好理論基礎研究,推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首先,玉龍雪山作為國內最靠南的冰川,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對此地的科研考察自古有之,為玉龍的發展儲備了翔實的科學數據。
早在17世紀初,明代學者徐霞客首次詳細地記述了玉龍雪山區域的地域風貌和納西族民俗風情。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和探險家,如F. K. Ward ,J. F. Rock 來到這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險和考察報道。50至60年代,我國學者任美鍔、羅來興等考察玉龍雪山現代冰川和第四紀地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報道。1982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隊冰川組對玉龍雪山的現代冰川、氣候、積雪、古冰川遺跡等進行了系統地野外考察和短期定位觀測。
發展初期,詳細調研,合理規劃。1991年,玉龍雪山旅游領導小組對玉龍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33 km2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作了詳細普查,并對景區396 km2區域進行了全面踏勘、勘測設計,編制了《玉龍雪山度假區規劃》和《玉龍雪山開發區建設可行性報告》,玉龍雪山冰川旅游開發正式開始。1997年,針對本地冰川旅游開發需要,啟動了《玉龍雪山冰川公園旅游資源調查、規劃和深層次開發》項目,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項目組對玉龍雪山地區的現代冰川地貌,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現代冰川分布、特征、變化及冰川旅游價值進行了較詳細地總結研究。
第三,升級階段,踐行科學,“綠色”創A。從1996年開始,玉龍雪山旅游開發區管委會和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一直關于高山生態和冰川資源研究方面保持合作。2006年,雙方攜手建立了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臺站以我國季風海洋型冰川和低緯度高山生態環境觀測為主,同時兼顧玉龍雪山冰川旅游資源的科學性保護與開發,對于保護本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水資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委會和寒旱區所先后共同舉辦了四屆高規格的國際研討會,著重開展了城市化與人類旅游活動對冰川的影響、冰川消融對水資源及環境的影響等十多項科研合作項目。通過合作建立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綜合觀測站,能夠把科研成果運用于景區的開發、保護之中,有力地推進玉龍雪山生態和冰川資源的保護工作。
玉龍雪山在創A升級過程中,一直和科研單位緊密合作,規劃和實施了一系列環保實驗項目和環境保育措施。
如:“綠洲效應”工程
景區內進行了近50多項大小型恢復改善生態環境工程,有玉龍雪山景區甘海子片區景觀綠化整治工程,游客服務中心綠化改造工程,大索道擋土墻綠化工程、白沙防護林建設工程、甘海子區域生態圍欄工程、甘海子景區景觀改造邊坡綠化工程、甘海子污水站旁野生花卉種植工程、印象麗江屋頂外圍區域景觀綠化工程等。
“冷湖效應”工程
發揮“冷湖效應”,維持景區濕度與氣溫平衡,避免景區環境傾向于干燥惡化,旅游區在景區內興修了12個“人工湖”,約30萬m2;建設白水河生態景觀走廊,建筑6個水壩,恢復6個水面,約15 ㎡。
“綠色交通”工程
投資近2000多萬元購置了25輛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環保旅游大巴,組建輻射冰川公園、云杉坪、白水河、牦牛坪等景點的旅游專線環保車隊。堅持節能降耗減排,建立以甘海子為游客集散服務中心站的運營網絡。
“森林消防”工程
建設了玉龍雪山景區供水及森林消防工程,共建成日出水量500 m3的1個深水井,庫容量2000 m3的7座消防水池,鋪設消防、供水管網50 km,消防栓80個,解決景區森林消防取水困難及社區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有力保護了景區森林植被資源。
“人工增雪”工程
本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季明顯,冬季降雨較少,不能有效補充冰川的水源,也容易引起森林火災。旅游區根據玉龍雪山地形云的特點,進行冬季人工增雪。引進我國先進人工影響天氣可遙控地面燃燒播撒作業和可流動作業增雨雪防雹播撒火箭裝置,與麗江市氣象局達成協議建立人工增雪長效維護雪山景觀機制。
“合理規劃,連點成線”——景區精品化開發
景區建設升級中重視旅游規劃,有機結合資源與資本,以市場為導向,整合管理機構。
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完成精品景點和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設
寶石雖然璀璨,但如果沒有設計師獨具匠心的設計,它永遠成不了美麗的首飾。旅游資源也一樣,需要科學合理規劃建設后,才能成就一個精品景區。旅游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冰川旅游發展要推進綜合旅游,玉龍雪山除了冰川觀光旅游,還發了展森林草甸生態旅游、登山探險旅游、科考科普旅游、康體旅游等綜合旅游,以適應景區新的旅游發展需求。
開發了一批具有較高旅游價值的景點,與中國知名導演張藝謀合作,打造了“印象麗江”等旅游品牌,創建了迄今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雪山高爾夫球場及雪山別墅。在玉龍雪山旅游區建立了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務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了玉龍雪山旅游區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擴大旅游發展空間視野,自覺地把玉龍雪山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淵源與關系密切的周邊地區乃至滇西北整個區域納入區際聯動范圍,以形成有機網絡體系。
通過有效的整合開發,使景區形成以冰川旅游為核心,以生物多樣性、多元民族文化及康體休閑為輔助的復合型旅游區。
自然資源:開發了現代冰川、古冰川遺跡、生物多樣性等旅游資源的觀光體驗。
民俗文化:開發了少數民族風情、宗教、古村落、文化演藝等民俗文化體驗項目.
康體休閑:開發了雪山高爾夫、國際精品度假酒店、高山徒步、山地自行車、自駕游等旅游項目。
完善一系列旅游服務設施項目,實現景區智慧化轉身
5A這對景區的服務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玉龍雪山景區進行了一系列服務設施的建設,建成了亞洲海拔最高的索道—白水1 號冰川公園大索道,海拔跨度達1000多米。此外還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4506 m旅游服務點、云杉坪索道、牦牛坪索道等,使景區的景點連點成線,游覽和服務更加人性化。
同時,結合三維GIS系統,直觀地以高分辨率視角查看整個玉龍雪山景區,還可以添加各種景點、旅游線路等設施,以及添加和更改其屬性數據,使整個景區實現一體化,并提高景區智能化程度。
玉龍雪山虛擬地理場景三維可視化漫游
五、化蝶—玉龍雪山升級的啟示
2007年國家公布第一批5A景區之后,國內景區就掀起了升級5A的熱潮,許多景區在建設中也陷入了盲目鋪攤子,上硬件的誤區,甚至有些景區出現了只開發不保護使得景區自然價值和文化內涵逐漸降低,甚至缺失。玉龍雪山景區作為國家首批5A景區,它的“綠色”創A之路模式應該引起我們對保護性開發的思考。
(一)合理規劃
玉龍雪山景區的發展過程,之所以將之稱為綠色發展之路就在于它處處體現出科學的指導和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要始終貫徹“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的發展思路,在初期進行了科學全面的調研,制定和有效實施旅游規劃。
第一,空間規劃要合理化。注意景點空間布局,游覽線路的分流和擴散作用,要考慮旅游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分流是將旅游者從熱點景點分開,擴散則是發揮熱點景點帶動輻射作用,以熱帶冷。注重交通規劃,在5A新標準中,交通被列為第一要素,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可進入性,二是自配停車場地,三是內部交通。“交通設施完善,進出便捷。具有一級公路或高等級航道、航線直達;或具有旅游專線交通工具”,這是對可進入性的基本要求。景區內部則要求有數量、面積合理的停車場,游覽線路布局要合理,避免雷同,道路網絡多用環狀線,要盡量讓游客少走回頭路。線路設置形成環線,觀賞面大,有利于游客游覽游步道設計特色突出, 有文化性。
第二,根據季節變化,采用一定路線、方式控制游客數量,實現時間上的游客分流,盡量減少人為活動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同時,景區旅游規劃要科學計算旅游環境容量,合理調控游客時空分布,減緩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要有充分考慮到旅游旺季的人流量,要有相應的處理措施,如臨時的游客引導等,避免旅游高峰期對景區的過渡消耗。
第三,旅游景區要實時完善旅游規劃和擴大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景區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要擴至景區自然資源、經濟條件、景觀美學鑒賞、社會環境以及文化層次上的影響力,特別是環境敏感區,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加以評價。
(二)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科學保護環境
與科研單位的深入合作,對玉龍雪山景區保護方案制定和施舍的科學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景區內的冰川資源調研、現代冰川保護、人工降雪工程都需要科研單位的參與指導。
旅游的發展一方面依賴于環境, 而另一方面, 由于旅游環境的脆弱性, 旅游發展又給旅游環境帶來破壞和影響。因此, 對旅游環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統保護, 勢必影響到旅游發展的持續性。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比如玉龍雪山景區的冰川資源,又比如一些文化古跡,這些旅游資源的保護都需要專業人員的意見和指導。現有旅游景區中,經常會出現保護性毀壞,這就是缺乏科學指導的原因。因此,旅游景區開發初期必須要進行大量的科學踏勘、調查,系統收集整理旅游區資源資料,而在發展中也要進行實時環境評價,邊開發變保護。旅游景區需要加大景區環保科研力度,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三)關注游客,以市場為導向
國家5A景區的創建,以4A景區相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細節化,更能反映出游客對旅游景區的普遍心理需求,突出以游客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關注游客需求首先要體現在各項游覽服務設施建設上,要體現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注重細節,突出特色,以形成獨特、和諧、舒適的游覽氛圍。例如一些免費服務設施的提供,如可以介紹各項景點、設施及服務的電腦觸摸屏、游客中心內設置影視介紹、完善游客休息設施、健全的導游圖等都是可以有效體現景區人文關懷的地方。
除此之外,關注旅游市場,滿足旅游主體對消費形式的多樣化追求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旅游者的要求逐漸提高,這勢必會刺激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多向度發展。旅游資源開發一定要遵循多樣化和特色化相統一的原則,以大自然原生性為依托,凸現地域旅游特色,以適應游客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心理,由原來主打觀光旅游一張牌向同時打探險體驗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特色旅游等多方位一副牌的旅游格局轉變,以此來增強旅游景區的整體競爭力。
(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5A作為是全國旅游景區最高等級榮譽,要通過旅游交通、游覽區域、旅游安全、接待能力等12道坎,評選難度系數不亞于申報世界遺產,甚至超過了申報世界遺產的難度。而創建的最終目的就是使景區成為世界級旅游品質和中國旅游精品景區的標桿。這就要求,旅游景區在升級創A過程中,不能將目光短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目光放遠放長關注到整個區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按照“統一規劃、整體管理、協同開發、帶動發展”的原則進行了統籌規劃,通過整合分散資源、統一規劃管理、統一配套基礎設施、一體化開發利用、統合營銷傳播,以充分增強地區的資源開發與保護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和合力效應,實現大景區帶動小景點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冰川旅游發展潛力評價及其空間開發策略.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