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繼2月16日國家鄉村振興局首次亮相之后,2月21號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文件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文件確定,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大地遺產聯合西部華僑城集團于2020年在雙旗美村孵化的鄉村鄰里中心項目,是響應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全新視角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項目。項目集合主題展廳、青年聯合辦公空間、農創市集等新型功能,也包含村委會、黨員活動室、醫務室、廣播站等傳統功能,以人為本,突出村民為主體的參與性,推動具有雙旗地方特色的文旅產品轉換,促進面向未來的鄉村社區發展。
項目概況
2017年年底劍閣縣與華僑城集團簽訂了劍門關旅游區投資戰略合作協議。以劍門關為核心,采取“景區+度假區+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其中鄉村旅游即為雙旗美村鄉村旅游示范帶。
雙旗美村鄰里中心秉承了“大地鄰里”核心價值觀:記錄地方人、文、地、產、景,展現地域文明與精神——以‘人’為核心,講述社區歷史文化,加強人與社區的情感聯結,構建主客共享型社區文化客廳。
在此理念引導下,策展團隊以主客共享為目標,營造社區,活化遺產,聚焦景景相連、景村互動的共生關系,提出集合“黨群服務中心+文化體驗中心+社區營造中心+產業孵化中心+訪客服務中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旅農商”鄉村綜合體發展思路,以“一心一塘筑鄉魂,三館一所多坊興文化,三廊一環聯鄉夢”的布局方式,聯動整體鄉村空間聚落共同發展。
雙旗美村鄰里中心集建筑右翼一側已有的村委會、黨員活動室、醫務室、鄉村書屋、廣播站等村務功能空間,以及主樓與左翼的主題展廳、游客接待、青年聯合辦公空間、農創市集等文旅商學多功能空間于一體,展廳規模為446㎡,主要包括一層空間201㎡,二層空間200㎡以及兩側樓梯空間45㎡。
展陳主題具體包括“黨建引領、地方印記、共建美村、理想家園、產業帶動”五大板塊,以發展觀的闡述線索串聯起雙旗美村的過去、現在、未來。
項目正式開幕時,劍閣縣委副書記、縣長范為民調研劍門關華僑城雙旗美村項目并到鄰里中心進行參觀,對鄰里中心展陳表示認可,對雙旗建設的新變化、展現的新面貌表示充分肯定。華僑城股份公司副總裁、西部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張大帆、華僑城股份總規劃師、華僑城創新研究院院長許重光一行人員參觀鄰里中心后,對在地文化保護與展示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核心亮點:小創意,微感動,聚人心
鏈接鄉土,在地村民的深度參與:以“人”為中心打造主客共享空間
有溫度的場所,才會成為居民心靈向往之地,才會激發出朝氣與活力。項目組最大化地讓村民參與到鄰里中心的建設中來,讓村民既是文化載體更是文化講述人,項目設計過程中多處邀請到本村及遠在外地的雙旗村民參與到展廳設計中,他們以口述歷史、物件供應、視頻影像、多媒體展示等多種形式參與到雙旗美村鄰里中心建設之中,使展廳處處透露出鄉村文化的在地感與溫度感。
項目組結合本地特有的山村農耕社會生活工具,邀請本地村民傾情出演,形成10大主題農具科普使用宣傳小視頻,展廳大堂專門設置可移動電視機進行滾動播出,游客也可通過手機掃碼進行自主觀看。同時征集村內特色日常農具,進行實景化展陳,也是未來雙旗研學游的重要鄉村知識科普教育點。
在由劍閣當地人茍永雄老師提供200多張體現劍門關地區自然與人文風景的老照片中,項目組以雙旗為重點,梳理出山村印象、夢里老家、四季勞作、鄉里鄉親、鄉聚鄉俗五個核心主題,制作成一個7分鐘主題為《川北山村記憶》多媒體文件在展廳循環播放,為游客深度展現了一個跨越時代的川北小山村動人故事。
此外,項目組還以雙旗人外出謀發展為主題,制作了一部時長30分鐘名為《追夢》的口述紀錄片,講述了雙旗村幾十位村民的外出打工、求學、創業謀發展的真實故事,也從側面展現出了雙旗人民在時代發展中為了謀生而勇敢的邁出山村、挑戰自我的跨越精神,身體力行為中國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大量走訪拍攝,項目組共完成了150多位在地村民的笑臉照片,并結合展項組成了一張“圓夢”主題墻,寓意在地村民對于美好未來的期盼,也寄予了大地遺產對于雙旗美村的衷心祝福。
根植傳統,創意構思空間裝置:本土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碰撞
1、文化裝飾柱:項目組利用原建筑凸出柱體,結合雙旗歷史文脈,以方塊單元格形式進行創意文字裝飾,并根據魂系根祖這一板塊主題,考證村內家族遷徙歷史,據悉最早在雙旗村定居為彭姓族人,后劉、衛兩大家族先后遷入雙旗村定居繁衍,分別占全村三分之一,此外,還有袁、羅、杜、賈、彭等多種姓氏族人口占余下三分之一。因此,裝飾柱亦將以上幾大家族姓氏作突出顯示,作為各大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代代傳承的見證者,守望著祖脈與鄉愁。
2、現代文明到山村:集中體現傳統農耕社會下自給自足的山居生活相對應,通過收集整理反映現代文明影響小山村的若干“第一次”事件或事物,并講述與其相關的小故事,讓村民與觀眾了解雙旗村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化,逐步被城市文明影響的過程。具體展陳形式則利用凹凸展柜設計形成展墻,將記錄資料與歷史的“實物+照片”形成呼應、對比。
3、“共生”主題裝置:從功能出發,村委會對于此空間仍有召開會議的訴求,故需常態化保留一定數量坐席區,兼作觀看視頻的休息區。從空間創意考慮,結合川北山村當地特色,提取雙旗村“山、水、花、田、人、舍”的核心要素,結合座位,將漢字用作坐凳裝飾表面,與其他未有裝飾面的坐凳穿插進行組合布局,形成高低錯落、兼具實用與藝術裝置。
產業聯動,搭建平臺:打造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的鄉村創新創業孵化器
在構建在地美好生活產業方面,我們建議立足在地的文旅農特色產業,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第六”產業概念進行引導布局,吸引產業人口常駐,帶動地方產業的規模成長與轉型升級,由此保障居民安居樂業,游客樂享其成;另一方面,我們也提出可從園區管理的角度,以指標引領方式引導住戶、商戶們,形成鏈接、保護、培育在地產業的思維與手段,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在地美好生活產業構建。
具體空間載體則以“以花為媒、研學促旅、品牌孵化、賦能村民、平臺經營”為總體方針,以產業聯動為目標,打造“青年會客廳”空間,為廣元地方和外來的創業青年們搭建品牌、產業、價值推廣宣傳的開放平臺,集中展示在地與外地青年們扎根廣元鄉村創業、服務的故事與產品。
其中包括貢米女神鄧小燕、農機服務專家歐小榮、中藥材種植大戶趙曉芬、志愿者所惹胡布子,海蒂的花園創始人“海媽”等區域鄉村振興的新勢力,結合青年聯合辦公空間(提供企業、社會組織,以及鄉村創業者、志愿者、科研人員等作為固定或流動的辦公空間),促進雙旗美村的人才引入,產業孵化,共同打造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的鄉村創新創業孵化器。
結語
鄉村,因人而生,因人而盛。在對鄉村文化的展覽展示中,大地遺產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時間脈絡,“共建、共創、共享、共生”為核心理念,圍繞區域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價值挖掘與鄉村自然、文化遺產的守護、傳承、利用工作,開展以鄉村記憶為主題的策展工作。
依托策展工作,聯動政府、企業、村民、社會組織等各方在過程中積極參與鄉村遺產保護利用和社區營造活動,突出村民為主體的參與性,是為鄉村注入共同記憶的文化會客廳,為游客提供共享型多功能公共服務空間,為地方提供產業發展價值引導與植入的公共平臺,助力雙旗美村打造“美麗鄉村”新樣板,探索共享共建、持續發展的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