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舊址型景區的升級轉型路徑探索——《延安·大棗園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簡析
一、革命舊址型景區的困境
延安紅色旅游資源占陜西省的74%,且擁有寶塔山、棗園8址、楊家嶺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四處國際級的紅色旅游資源,可以說延安紅色旅游資源品級高,是陜西省紅色旅游的核心,具有領跑陜西省甚至中西部地區紅色旅游發展的優勢。
棗園景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地處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鎮。棗園是延安市著名的革命遺址文化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曾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張聞天、彭德懷等領導人先后在這里居住,領導中國革命,因此,棗園業已成為游客到延安必到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棗園景區整體以初級階段的觀光旅游為主,景區緊鄰的服務業態單調、檔次偏低;景區周邊的鄉村、溝域等缺乏整體規劃,項目散、小、亂,文旅資源保護利用和活化不足,產業亟需升級轉型。
二、產業集聚導向的空間整合
棗園革命舊址公園原占地810畝,為免費開放的國家AAAA級景區(2020年與其它幾個景點聯合創建為AAAAA級景區),規劃將其與周邊的棗園村、廟溝、老石頭溝、崖窯溝等溝域一體化思考,按照文旅融合的大棗園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統一布局,規劃范圍擴展到8.8平方公理,其中核心規劃區范圍擴展到2.03平方公里。以棗園革命舊址景區為核心,結合為人民服務廣場、延安保衛戰景區提升、延安1938文化廣場以及棗園、廟溝、老石頭溝等村落改造和鄉村旅游發展,大力促進棗園景區周邊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開發致力于建設更具吸引力、更符合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三、產業業態和服務形態的并軌升級
規劃強調從產業業態和服務形態兩個方面并軌升級,重點從六個方面入手,即舊址保護及展示創新、公共服務完善和空間利用、紅色文化挖掘和活化、景區動線和交通組織優化、文化創意產品升級和休閑娛樂演藝功能創新,最終將其建設成一個360°全時空、全方位的紅色情景式體驗景區,一個以紅色旅游為引擎、文創產業為驅動的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一個充滿延安風范和情懷的休閑旅游區。規劃完成原棗園景區緊鄰地塊的提升,通過建設延安棗園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棗園窯洞文創村,增強旅游接待能力;促進原延安保衛戰景區的升級擴容,建設延安首個紅色旅游主題的深度情景式體驗景區——紅色共和國景區,提升區域旅游容量和品質;進一步完成延安青年干部培訓基地、大陜北鄉村歡樂谷、田園度假村等支撐型項目開發,極大豐富旅游產品業態、延長旅游產業鏈。并設計了涵蓋實景演藝+室內演藝+環境戲劇在內的旅游演藝項目群,MUN世界青年聯合會等節會活動體系等。
四、亮點項目的創意實施路徑
觀光小火車作為一種特色的景區交通工具,在承擔交通運輸功能與景點鏈接的同時,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某些小火車內部還設有游客互動、景區解說、咖啡吧、餐廳等休閑設施,使小火車具有了休閑功能。規劃在充分研究溝域交通特點和難點、地形地貌條件、工程和經營可行性等方面后,設計了“棗園小火車”項目——文化上寓意著這是一條開往紅色革命圣地的勝利列車!
開展小火車項目,一方面解決了景區內部5公里交通線的問題,打造紅色革命圣地最具主題特色的觀光小火車;另一方面在串聯景點的同時,以紅色革命為線索,策劃多個主題段落的線路。提升沿路景觀、設置體驗項目演繹紅色歷史背景,使小火車成為景區文化脈絡的紐帶,賦予旅程深刻的紅色文化歷史體驗。通過小火車整體提升景區景觀,有效增加景區游覽內容。
五、運營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
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架構可以成就區域和項目的良性發展,規劃設計了“五統一”的運管模式,即統一經營主題、統一招商管理、統一營銷管理、統一服務管理和統一物業管理,為項目整體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提供科學措施。在運作模式上,設計了“區域運營商+次級開發商+農民”(1+X+Z)的模式,走“綜合開發、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科學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