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批準,中國動漫集團、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等機構主辦,中共海淀區委、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聯盟等單位協辦的2020中國數字藝術產業論壇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盛大開幕。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并發表題為《數字藝術創作的戀地主義原真性與地方感:基于數字藝術的旅游吸引物創意與開發》的演講,以下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首先感謝主辦方邀請我來講一講旅游和數字藝術的關系。我長期做旅游研究,但無論是數字藝術還是各種呈現技術,我都是消費者或者體驗者。我在演講題目中加了“戀地主義原真性和地方感”幾個字,為什么強調這個呢?主要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大眾通過數字藝術或者在線5G技術不用去現場就能云游博物館、度假區、歷史街區,但是再認真地分析或者觀察人類的行為,會發現有一批人不去現場是不會真正滿足的,很多景觀和文化體驗,不到現場就等于沒看,這是一種人類的基本需求。
PART.01
首先講一下地理學和文物遺產保護界經常提到的概念——原真性,地理學稱之為地方感。從旅游規劃、旅游策劃的角度來看,對于藝術產品的生產者而言,很多作品不能失去地方性。在不同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例如楊貴妃和李隆基或者項羽和虞姬的歷史故事,無論發生地那里是否真的有棟宅院,房子是何種材質,這些都不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才重要。人類的科學進步非常快,但是科學還不能夠解釋所有的現象,其中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是地方感,或者必須去當地看的這種需求,地理信息在科學上可以用經緯度、海拔高度、濕度等其他符號表達,但是第六感覺、直覺或者場所感無法被代替。因此,原真性是人類對某一些特殊場景以及發生軌跡、特殊地點或者是時空規定的追求,沒有達到那一點就不能夠實現圓滿。
為了表達原真性,人們做了很多工作,有學者提出原真性可以分很多種,例如長城,屬于原址信息完整保存的靜態保護模式,這是客觀主義原真性。客觀主義原真性是最容易理解的,就像敦煌壁畫用繪畫、雕塑的形式向老百姓傳達佛教的思想;還有一種原真性叫建構主義原真性,建構主義在于再現,而不在于重現,例如我們無法看到漢朝皇宮的模樣,所以我們只能想象,因為沒有具體的考古文物能夠證明原來的宮殿究竟多高、多大。博物館里有哪些重要陳品、在哪個角度進行展陳也是一種建構;除此之外,還有述行主義原真性,通過展陳活化、舞臺活化來呈現歷史信息,數字藝術就是舞臺活化的辦法。
PART.02
第二是Topophilia(戀地情結),Topophilia是非常普遍的人類現象,到情感階段就是地方依戀或者戀地主義情結,這個情結是出自段義孚教授寫的《戀地情結》,這揭示了我們對源自地方感的渴求,但是全球化造成了地方化的毀滅或者消失,而數字藝術恰恰在這里發揮了作用。
為什么數字藝術能夠把一個地方表現出來讓大家感到很激動,就像向勇老師說看到臥佛會激動得流眼淚,但是還有很多人看不到怎么辦,很多大佛沒有了,那么數字藝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再現當時的場景,數字藝術能幫助重構地方感,得到文化認同,再進行表征創新、場景運營。地方感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體現。
為什么叫戀地主義地方感?這個是有所指的:《文物保護法》第22條為不可移動文物被毀損以后不得原址重建。我在多個場合建議過把此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因為既不符合學理也不符合戀地主義情結,文物毀損后必須原址重建才有當初建這個建筑物的價值,六和塔為什么在杭州灣口,因為杭州灣非常洶涌,必須來一個敦實的;在西湖的保俶塔為什么那么苗條,因為西湖本身是寧靜的;黃鶴樓為什么在江水非常洶涌的地方,這其實是一種暗示作用。大同古城的重建是否有必要?大同人民需要的古城是具有象征意義、符號意義以及旅游吸引物的意義。
戀地主義的原真性源自我們對地點意義的追求,但是很多時候中國的建筑又是土木結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在梁思成時代、在民國的時期不叫建筑學院,叫土木系,建筑材料是土和木,所以建筑需要不停地重修、重建,這就是戀地主義的追求。如何把一些原址的視覺體驗的現場感表現出來,需要通過具體化、場景化再現,但是一些文物的建筑確實不存在了,或者沒有錢再重建,比如說圓明園被燒掉了,如果真的能恢復到當時那種藝術水平多好啊,但是第一費錢,第二很多藝術已經不可能再生,這個時候就需要數字藝術。
目前來看,旅游演藝產品很多,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強調戀地主義原真性,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和其他系列都會有地方感,我不知道這些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會不會有我說的地方感這個概念,但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盡量呈現當地的自然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杜甫說“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桂林山水如何呈現?劉三姐傳說的地方藝術,如何在《印象劉三姐》中表現?還有“千古情系列”的演藝節目,里面有很多當地的歷史、自然地理、民俗文化等,為什么各地那么多千古情還都賺錢呢?如果我看過《西安千古情》,為什么還看《三亞千古情》,一定是因為它把西安的文化景觀都呈現出來了。有的項目投了幾個億但是不賺錢,一個原因演員演的不好,另外則要問問這個節目有沒有地方感。
從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到其他千古情系列,戀地主義原真性都非常突出,比如梁祝,王潮歌的“又見系列”,把室外演出變成室內,從顧客坐在那看變成顧客跟著演員一起走,演出過程中每個場景會有一些新的變化,實際上這都離不開地方性、沉浸式的體驗。《又見平遙》從古城到晉商,一直跑到俄羅斯,這些就是晉商在平遙引起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呈現。以上是對目前全國比較有名的旅游演藝的節目分析,大家會發現地方感以及戀地主義原真性的表達非常充分。這些藝術家或者開發商都各有所長,但是都離不開地方感以及戀地主義原真性。
PART.03
最后,作為一個旅游景區或者旅游吸引物在開發過程當中如何把當地的歷史傳統、地理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通過數字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把地方感定義好,這個地方的地方感是什么、地方文化要素是什么?當然這個非常容易做到,已經有很多專家進行研究了。困難就在于如何通過數字藝術實現,當然除了數字藝術還跟線下藝術有關,比如說具體演員,他的舞姿、歌喉、旋律、燈光等各種要素都有影響,但是很顯然,不管從視覺景觀、圖像符號還是行為符號提煉出來,將其融入到數字藝術當中,這個過程中如何表征特別重要。所以如何把文化遺產表征為旅游吸引物或者旅游節目、旅游演藝,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空間再生或者景觀再造。
對于數字場景藝術我們最近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在上海做的teamLab無界美術館,開業已經一年,依然非常火爆。最近我們準備在北京再做一個teamLab,我們和日本團隊提出了建議,應該加一些中國化,展現中國元素。還沒有去看過teamLab的朋友,建議去看一看,如果有耐心等,將來在北京大悅城到時候也可以看到。teamLab無界上海嘗試解釋什么叫地方性、什么叫吸引物,這樣的文化表征和旅游體驗不僅是燈光本身,還有餐廳和休閑的地方。去年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和燈光互動的算法非常復雜,但效果非常好。在空間神秘性、趣味性、互動性等方面國內也在做很多努力,時間關系不再一一舉例了。總的來說,要從當地的一些生態、歷史文化以及游客互動等方面進行探索。
時間關系就匯報到這里,希望將來我們可以共同把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數字藝術的形式轉化為旅游產品,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更深刻,但讓外地人接受并理解當地文化需要很多創新、需要數字藝術這種技術和創作的支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