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來自各地省文旅廳和全國文旅行業的同仁們大家上午好,怎么理解三年疫情對文旅行業發展的影響,我們需要講三個學術概念,因為我作為學術界的代表總要講一點理論,但希望能夠接文旅的地氣。這三個概念分別是魯棒性、戀地主義原真性、主體間性,這三個詞看起來非常深奧,但我要告訴大家,這三個詞跟每個人的生活和所從事的行業都有著濃厚的關系。
01
魯棒性
ROBUSTNESS
首先魯棒性是什么?其實就是抗打壓的能力。三年的疫情文旅行業,對不管是文化產業的藝術館、電影院院線,還是旅游行業的景區、度假區不至于說是毀滅性的,但至少是摧毀性的。在這種背景下,生命力強就能活下來,在學術上有一個概念叫魯棒性,一個系統化的組織有抵御或者克服不利條件的能力,經過三年大浪淘沙也好、驚濤駭浪也好,在沉默中爆發、在爆發中沉默等等情況,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特別有意思。
因為戀地主義,比如鄭州河南的電視臺春晚為什么比某些臺還要厲害,因為能夠喚起整個民族的戀地情結。中原的王朝在陜西、河南這一帶,這里有著很多唐宋時期的文明。根據地方感維度與戀地情結的等級從低到高看,最低等級叫做地方認同,很多人在北京混了一輩子,官也當得很大,錢也賺了很多,但是覺得北京不是自己的家,老想著自己的老家山東、河南或者四川、云南、內蒙,為什么呢?因為地方認同這一塊沒有過關。
然后是地方依賴、地方依戀,到了最高等級戀地情結的時候,英文單詞 Topophilia,來源于希臘語,詞綴philia在醫學里面就是病,就是癖,一個人特別愛干凈就是叫做潔癖。戀地情結說好聽一點就是情結,說不好一點就是病,每個人都有這種戀鄉的病,鄉愁就是戀地情結的一種表現。
這也告訴我們某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地方,不管這個地方有沒有房子,這個房子什么材料建筑的,是漢朝還是明朝,還是當代重修的,根本不重要,是這個地方本身發生的事件讓游客一定要去感受。因為現代科學很難解釋這個事件在當時為什么發生在當地,只有去當地以后才能去理解。因此云旅游不會取代旅游區的長期存在,而會成為文旅產業種草和安利的途徑。
最后一個概念,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大家知道,最近有一個比較熱的事件,某大學教授翻譯導師耿寧的一本《共主觀性的現象學》。共主觀性我們完全聽不懂,什么主體間性,大家也聽不懂,其實不用去懂。因為這是哲學家的事情,文旅人不用懂。哲學家就是解釋所有科學的來源是什么,對于主體間性貢獻最大的哲學家是胡塞爾。主體間性,是理解或者解釋文旅行業如何復興,或者是如何理解目的地的當地社區和外來的游客,以及旅行商或者旅游投資者,或者文旅主管部門互相之間的關系。
過去很多哲學或者理論強調主體性,很多像人定勝天,天人合一是比較受到科學肯定的,并且是經過科學研究的,這種研究有幾千年歷史的沉淀,但是從胡塞爾開始,人們發現光研究人和物的關系不夠,很難解釋很多事情。比如說,不能解釋很多社會現象,一個人生出來,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也很難解釋知識的產生,因為強調主體性以后,對于知識的共同認識就很難解釋。水到100多度一定要沸騰,如果到了青藏高原可能90幾度就沸騰,這是科學,這個知識的到來所有人都要認同。強調主體性就不能認同它。
主體間性在文旅發展當中,就像胡塞爾說的,主體性是個體的,而主體間性是群體的。一個政策、一個管理、一個目的地的發展要解決好主體間性的問題。所以從本地居民到外來游客和當中有一個共在的旅游場域,我們所有的旅游局、旅游景區、平臺公司如美團干的事情就是中間這個環節。
如果用主體間性的理論解釋指導文旅復蘇,第一個要做的事情,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主體間性科學地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不要與病毒共存,用主體間性理論馬上能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學會共存,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新的環境,人類從早期的原始人到今天的現代人,這當中已經適應很多次環境的變化。
目的地發展本地居民與外來游客的社會相遇,主體之間要有共在目標,平等關系、協作兼容,所以投資商一定要把當地老百姓的利益照顧好,主體間性和諧發展光靠政治制度不夠,要有協會的作用,而這些問題就是用主體間性所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時間關系跟大家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