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自然資源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任務目標,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的體育公園。
自古以來,體育活動與園林綠化有著密切關系。古希臘人認為,只有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對人的智慧和身體發育才能產生有益的作用和影響。上世紀90年代,現代體育公園的概念被提出,隨之又經歷了發展演變過程。
《意見》中指出,體育公園是以體育健身為重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具備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體育健身、運動休閑、娛樂休憩、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是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綠色為本底,與自然融為一體
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體育公園的建設不再僅是為滿足大型賽事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力量。《意見》特別強調建設體育公園要具有鮮明導向,要建設以綠色為底色、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的開敞式的、健身設施有機嵌入綠色空間的體育公園。
《意見》要求有條件的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中,可適當提高公園內鋪裝面積比例,用于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設施。允許在園內建設鋪設天然草皮的非標足球場,并計入園內綠化用地面積。圍繞現有的湖泊、綠地、山坡等,因地制宜布局體育設施,不破壞公園原有風貌。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不妨礙防洪、供水安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峽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在草原自然公園中可以融入與當地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體育元素。
以城市人口規模確定數量和規模
哪些城市鼓勵建體育公園,建多大?具體建設有什么標準?《意見》指出按照人口配置資源的標準,分為常住人口30萬、30萬—50萬、50萬三檔,并對體育公園的建設面積、功能配置等指標予以了明確。
鼓勵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行政區域(含縣級行政區域和鄉鎮,下同),建設不低于10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15%,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無相對固定服務半徑,至少具有10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5項。
鼓勵常住人口30—50萬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于6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1公里,主要服務半徑應在5公里以內,至少具有8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4項。
鼓勵常住人口30萬以下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于4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主要服務半徑應在1公里以內,至少具有4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3項。
“按照人口規模確定體育公園的建設規模、功能配置、輻射范圍,是細化實化中央要求的具體舉措,這也是文件的最大亮點,使《意見》出臺后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在國家發改委就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福偉解釋,經濟越發達、人口越密集、用地越緊張的地方,體育健身需求越大,健身設施缺口越大。因此,按照人口規模布局,能夠突出人口這個“定位器”作用,使各地清晰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欠賬,指導地方有針對性地補齊健身設施短板。
長三角將分布最多體育公園
人口規模標準之外,體育公園建設也有重點。《意見》指出體育公園建設在新建城區優先布局,注重與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相銜接,即結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以及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聚焦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優先在人口流入多、健身需求大、城鎮化進程快的區域優先布局,推進城鎮留白增綠,推動體育公園拆墻透綠。
這也意味著,城鎮化率高的城市群都市圈將是體育公園建設的重點。為確保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根據人口、縣級行政區域數量、城鎮化率、地理條件等因素,確定了各地建設體育公園的指導目標。
以區域內省份來劃分,江蘇指導建設80個,成為數量最多的省份。江蘇各區域發展較為平衡,縣域經濟較發達。再加上上海、浙江、安徽的數量,長三角也將成為體育公園分布最多的區域;在人口大省中,河南74個,四川73個,廣東72個分列第二、第三、第四名。河北67個,山東66個緊隨其后。
指導目標里,還列出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體育公園建設數量。直轄市中,北京指導建設14個,天津10個,上海15個,重慶22個。計劃單列市中,大連5個,寧波6個,廈門4個,青島7個,深圳10個。
重點支持多功能、多項目的體育公園
哪些地區和項目,將給予資金上的傾斜呢?《意見》從占地面積、綠化率、功能設置等三個方面對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體育公園的條件進行了限定。即在面積上,支持總面積不低于10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在綠化率上,要求綠化率不能低于65%,在功能設置上,至少要具備開展常規球類、跑步健走、器械鍛煉、兒童游樂活動等4類功能,至少可以同時開展5種運動項目,確保體育公園功能豐富、全齡友好,讓廣場舞和籃球賽能夠在體育公園內和諧相容。
彭福偉表示,國家發改委積極支持各地建設體育公園,將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對符合條件的體育公園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單個項目的支持限額不超過2000萬元。此外,還將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帶動,拓展開發性金融、商業貸款、企業債券等多種資金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問題。同時,推動各地將體育公園內的體育設施納入市政公共設施養護管理,明確資金安排。“總之,就是多渠道籌措建設、運營和管理資金,確保體育公園建得成、管得好。”
體育空間落位在城市更新的項目里
目前,發達地區的城市政府正在或已經編制完成了體育產業的專項規劃,指導和強化城市建設過程中體育產業的空間落地。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進駐首鋼工業遺址公園,標志著體育產業正在成為城市更新的支柱產業。
作為首鋼工業遺址公園對標的樣板地區,德國魯爾工業區一直在更大的大都市區范圍內布局和實施工業景觀和體育產業的有效結合。
1998年魯爾區規劃了一條覆蓋整個魯爾區、貫穿區內15座城市、25個重要工業旅游景點的區域性游覽線路,稱作“工業遺產之路”。該路線與景觀設計和旅游開發是緊密相連的,聯接了長達400公里的環形道路和700公里的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綠道網絡,串聯起50座公園、180個公共游泳池、逾千座體育運動設施。每年這里都會舉行70多個高規格的體育節事活動。
“工業遺產之路”的成功經驗在于由舊工業區向新文化區的轉換植入了新的休閑體育設施。新的休閑體育空間以工業遺產為核心,不僅受到來自全世界游客的青睞,更受到魯爾當地人的歡迎。每年到訪工業遺產之路景點的旅客從2000年的200萬人次增至如今的600萬人次。
體育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體育產業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從發展體育產業的視角看,建設體育公園聚焦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增加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將促進培育更龐大的體育消費群體,助力體育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