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在地球科學界和旅游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主辦、大地風景文旅集團承辦、巔峰智業協辦的第二屆地球科學旅游大會以線上形式圓滿召開。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國旅游協會會長段強,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會長、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必虎,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執行主席、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振之,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殿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星聯CSVA 聯合發起人蔣晨明,貴州省地質學會旅游地質分會會長陳躍康,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旅游研究所所長許濤。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秘書長高熾海博士主持大會。
孫若風先生在致辭中,從哲學觀、生活觀、藝術觀分別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在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中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精神,并以這樣的理念指導文旅產業發展,助推中國旅游回歸自然,助推文旅產業回歸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吳必虎教授在會上發表了《如何評價和選擇健康旅游目的地?地球科學告訴你》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健康旅游是基于健康生活價值觀(生活方式),以維持及促進健康為目標,以提高身心健康為目的,以優良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休閑活動為形式,以養生物質、設施與服務為手段而實施的一種旅游活動。由此可見,健康旅游目的地選擇不僅取決于市場需求和人為投資運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地理條件和地球科學因素影響。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渠道,而地球科學可以從戰略識別、資源轉化、產品賦能等多個角度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吳殿廷教授分別從旅游地理學的五大原理、鄉村振興的地理學意義和鄉村旅游的五大戰略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從地理學視角出發,提出了鄉村旅游開發的五大戰略,即基于消費—需求的反向旅游戰略、基于產品供給的“和而不同”戰略、基于區域發展的產業融合戰略、鄉村旅游管理運營中的“五協五贏”戰略和產城(村鎮)互動戰略。
地球科學旅游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很明顯的特殊性,旅游資源作為地球科學重要的研究對象,在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尤其是在地球科學旅游發展過程中,要依據它的特點才能開發出好的旅游產品,進而為以人民美好生活為導向的新發展理念下的旅游業提供更高品質的支撐。針對如何有的放矢地根據不同資源特質做好資源轉化這一問題,馬曉龍教授認為地球科學旅游資源的最大特點表現為地域性,即垂直地帶分異、水平地帶分異,地球科學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的瓶頸表現在供給與需求錯配,他以烏鎮與古北水鎮兩處旅游產品開發的案例,分析了市場結構認知問題,提出只有將旅游資源打造為滿足對應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才是提質升級轉化的方向。
星空屬于地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以觀星、星空攝影、暗夜保護地建設、星空旅游目的地建設為構成的星空旅游最近幾年也逐漸開始流行,屬于新興旅游產品,這個話題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針對這一現象,蔣晨明先生重點闡述了星空旅游的內涵及對目的地的拉動作用,對于如何創建星空旅游目的地,他提出了“四步法則”,認為星空旅游目的地運營,正如一次漫長的“太空之旅”,頂層設計為它確立“飛天目標”;占領心智、貼標簽是確保“發射階段”具備足夠的爆發能量并以正確姿勢進入運行軌道;后期的“在軌運動”則需要更長期更持續的產業融合和內容運營來進行穩定航行。
陳躍康會長從自然資源要素與地球科學旅游的角度出發,探討了自然資源的主要形式,我國地質、國土、林業、水利、環境、旅游等部門,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村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形成了體系龐大、類型多樣的地球科學旅游產品,可分為地質公園類、生態公園類、風景名勝類及人文歷史類四大體系。同時地質、國土與林業等部門,在旅游地學理論影響和指導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密切地介入其中。
許濤所長認為文旅產業的體驗化、創意化、主題化、天人合一化等新趨勢,要求將地球科學之根和文化之魂融合起來。以此形成的地球科學旅游是文旅產業提質升級的新方向之一,這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成為雜家+專家的復合型旅游人才。同時,文旅產業尤其是旅游觀賞娛樂業,將越來越成為智力密集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