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在地球科學界和旅游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主辦,大地風景文旅集團承辦的第二屆地球科學旅游大會以線上形式召開。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國旅游協會會長段強先生,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先生,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會長、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必虎,世界研學旅游組織執行主席、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振之,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殿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曉龍,星聯CSVA 聯合發起人蔣晨明,貴州省地質學會旅游地質分會陳躍康會長,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旅游研究所長許濤。
長期以來,旅游內容本身科學含量不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旅游的健康發展,同時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目的地選擇時,也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為決策、投資作支撐。從地球科學視角而言,其在旅游發展各方面都可以起到支持作用,包括各類型旅游資源的評價、旅游景區選址、旅游吸引物運營管理等。今天主要從健康旅游這個角度來講地球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學理支持作用。
研學旅游如今正值風口,變成熱潮,但其實研學旅游并不是一個新概念。研學旅游在中國古代稱作游歷游學。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三千弟子周游列國,他的課堂很多都是在路途中,這是研學的發端;司馬遷漫游祖國各地,尋訪古跡,開闊眼界,增長閱歷;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徐霞客游歷各地寫成《徐霞客游記》等等,這些都是之后重要的研學實踐。在歐洲,年滿20歲的歐洲上層社會年輕人,會由資歷豐富 ...
旅游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地理學也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從這兩個學科結合來看,我對旅游學的發展有這樣一些基本的認識,且稱之為“旅游地理學的基本原理”。
地球科學在發展過程當中有很明顯的特殊性,旅游資源作為地球科學重要的研究對象,在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尤其是在地球科學的旅游發展過程中,要依據它的獨特性才能開發出更好的旅游產品,為以人民美好生活為導向的新發展理念提供更加高品質的產品供給。
近年來,星空旅游成為非常熱門的旅游IP創新課題。“星聯CSVA”作為主要成員,代表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星空旅游報告課題組,今年發布了首份《中國星空旅游報告》,其中就包括了星空旅游研究體系和發展策略。
自然資源要素主要體現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村八種資源形態,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概念,也是科學旅游時代地學旅游所依托的主要資源。山、水、林、田,湖、草、沙、村是八種既有聯系,又形態獨立的自然與人文客觀存在。從旅游地學學科理論來看,這八種資源形態是旅游地質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生態學與旅游人文學等諸多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也是地學旅游產品不可缺少的自然 ...
第一個趨勢是體驗化。中國旅游經過了三四十年的發展,由剛開始的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目前正處在向體驗旅游的過渡階段。旅游業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體驗經濟或體驗化的旅游產業。體驗旅游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審美體驗,第二是娛樂體驗,第三是知識體驗,第四是遁世體驗,所謂遁世體驗就是平常所說的休閑度假體驗。旅游業作為一種體驗產業,在進行旅游產業開發的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