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域面積遼闊,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海上島嶼眾多,約有6500多個,海洋國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我國海洋旅游資源種類豐富,涉海類旅游景區分布全國沿海,主要涵蓋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獨家住宿、體育運動等多個領域。在12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中,8個都是濱海度假區。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濱海沙灘以及其他與海洋旅游有關景點共16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國家歷史古都16個、國家重點景區25處。近年來我國海洋旅游產業穩步發展,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75%,成為拉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的重要力量,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海洋旅游產業增加值有所降低,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在國家政策和相關部門、企業的支持下,我國海洋旅游產業恢復勢頭明顯。
一、政策環境分析
海洋旅游業在海洋產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展海洋旅游,有利于挖掘海洋資源、拉動海洋經濟、豐富海洋業態、培植海洋文化。2009年“濱海度假”入選中國國家旅游線路向全世界推廣。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入正軌,我國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同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在保護海島的同時,提升了公眾對海島的關注,尤其是無居民海島的旅游開發成為海洋旅游的新動向。2013年國家旅游局將旅游主題確定為“2013中國海洋旅游年”,海岸與海洋旅游在中國日益受到重視。
十八大報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后,中國在海岸與海洋科學研究、海岸工程建設、海岸帶生態修復、海灘修復以及濱海濕地保護等方面投入巨大,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影響下,沿海地區又掀起海洋生態保護的新高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隨著“濱海度假”國家旅游線路的制定開發、“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發展、“海洋旅游年”的逐步推進,我國沿海地區旅游開發呈現“四帶一區”(渤海灣旅游帶、長三角旅游帶、珠三角旅游帶、海峽西岸旅游帶和海南旅游區)的發展格局,形成了濱海觀光、康體療養、休閑度假以及新型產品和高端產品構成的產品體系,海洋旅游產業結構逐漸優化,海洋旅游在地區經濟發展與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布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二、市場環境分析
1. 游客區域差異
我國海洋旅游市場的潛力總體較大,呈現出東—西梯度遞減的空間格局,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仍然是海洋旅游市場的主要客源地,長三角和環渤海的市場潛力相對最強,西北地區的市場潛力相對最小。海洋旅游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連云港、青島、威海、煙臺、秦皇島、大連,在南方則聚集在廣州、澳門、香港、三亞、北海、湛江、汕頭、廈門、福州、上海等。其中,上海開發海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中國南北海岸線中心的區位條件,還是長江入海口,服務范圍輻射長江中下游流域各個城市,游客量較大。
2. 海洋旅游消費主力趨于年輕化
我國海洋旅游的消費需求升級,對消費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現階段,濱海旅游休閑度假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大部分濱海旅游還是觀光游,同時,不同年齡群體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年輕化的中產階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消費更加注重品質,更趨于理性,他們大部分的旅游時長停留在1-3天。目前80后、90后和00后成為國內濱海旅游的絕對消費主體。
我國當前的海洋旅游市場仍處在一個規模化階段,效益化水平相對較弱,即尚未形成系統化和效益化的海洋旅游產業,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要與其潛在市場的需求特征相符,打造更多的大中型海洋旅游目的地,提升海洋旅游市場的繁榮度。
三、生態環境分析
過去,我國在海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沒有科學的戰略規劃,,導致海洋旅游資源開發呈現無序性特點。海洋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促使海洋原生態系統不斷惡化。海南是我國重要的熱帶海洋旅游區,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大面積的珊瑚礁遭到破壞。還有海洋生物銳減、沙灘垃圾、郵輪污染……這些問題成為人們的熱議的話題,海洋環境保護迫在眉睫。近年來我國加大力度設施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濱海生態整治和海岸海洋管理,但近岸海水氮磷超標,海水富營養化問題、沿海直排污染源排放量大、海洋垃圾等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是發展我國海洋旅游的巨大挑戰。
海洋旅游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對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經濟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提升海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各地相關部門應明確海洋旅游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的重要性,加強對海洋旅游發展的規劃與管理,綜合分析沿海地區海洋旅游的發展環境,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應對策略,打造良好的海洋旅游產品,增加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大地風景文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