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與海島因為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海洋逐漸成為人們旅游的熱點。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旅游市場逐漸成熟,游客的旅游需求差異化趨勢也越來越顯著,由最初的觀光游覽到追求更近一步的海洋體驗,獲取精神的滿足。因此對于海洋旅游開發的創新突破顯得尤為重要。
一、海洋旅游開發模式對比分析
對海洋旅游發展模式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海洋旅游開發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二、立體式開發模式
海洋旅游產品在設計中,開拓沿岸、遠岸島嶼、海上、海底等空間,以空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開發海洋腹地觀光、濱海休閑活動、海上、空中或海底運動、海洋度假居所、海洋酒店/度假村、海洋主題樂園,實現立體化的海洋產業鏈打造。
三、雙圈模式,海陸聯動發展的新探索
雙圈是指海洋圈和外圈。首先以海洋及沿岸為起點,將其作為海洋旅游的核心區,發展旅游業的核心產業,食住行游購娛,將其打造為休閑度假勝地。其次外圈做生活,將幾個海邊漁村整合為濱海旅游目的地,通過發展生產性產業一方面將其融入旅游發展,同時也為旅游提供更多的支撐和基礎設施。雙圈模式解決了傳統海洋旅游開發中,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的矛盾,也解決了企業與社區之間的矛盾,構建了一個以海洋帶動陸地經濟,以觀光延伸產業升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模式讓從大海上岸的村民重新向海而生,讓離開海岸的鄉村重新因海而興。
完善在岸旅游產業鏈,推動城市區域性經濟增長。如通過郵輪母港建設、運營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以郵輪母港為中心衍生出的郵輪停靠、修繕、船供等一站式服務,游客休閑、娛樂、觀光、餐飲等綜合商業旅游配套,郵輪公司總部、旅行社及郵輪金融服務機構等,組成完整的郵輪母港產業鏈,發揮母港最大的功效化,建立品牌價值和客流量優勢。被國際郵輪協會(CLIA)譽為“全球最有效率的郵輪碼頭經營者”的新加坡,現已建有新加坡郵輪中心和新加坡濱海灣郵輪中心兩個郵輪碼頭,其中的濱海灣郵輪港在已有區域商業及服務配套基礎上,聚焦商業、服務、娛樂、休閑及辦公商務等消費需求,形成以濱海灣為中心的郵輪綜合商務中心。充分利用選地濱海灣CBD中心的商業及服務配套設施,增添在岸的游客休閑、觀光、旅行社、金融服務中心等商業旅游配套,并預留大塊土地用于今后的拓展開發。
雖然海外郵輪產業及郵輪母港,在旅游板塊與中國拉開了較大差距,但現在以招商地產等一眾國家龍頭地產企業將商業板塊伸向郵輪產業時,漸漸地形成了建立母港的意識形態、以及文旅商業綜合體的規劃,例如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與廈門西海灣郵輪城。
四、全產業融合,產業導入
融合發展是旅游業重要創新方式,產業融合有助于借助改造其他產業,豐富海洋旅游產品功能、激發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形式,增添旅游的附加價值。在海洋旅游發展中,融合自然風光與農業、工業、文化、體育、康養等元素,以多產業融合繪制“多幅圖景”創造新的海洋旅游吸引物。以一種產業為主線,連串相關產業,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綜合競爭力。如結合漁業,形成觀光、游覽、海產品市場、美食等全產業發展模式。建設海洋牧場,改善海洋環境,在保護熱帶海洋生態環境和擴大漁業資源的同時,開展海洋生態觀光和海上垂釣等活動,建成國內外一流的具有海洋特色的休閑漁業項目。
五、“海洋+”多元化海洋旅游開發
在保持和發展傳統海洋旅游產品的同時,從海洋旅游與海洋產業、海洋文化、海洋文創等各個方面融合創新,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例如在海洋管理許可范圍內,嘗試增設海上作業觀摩、海洋垂釣等項目。還可以增設諸如港口碼頭、造船工藝的參觀,各種海洋產品如海藻創可貼、海洋纖維的生產過程的“海洋工業游”;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學、海洋科技館等組成的“海洋科技游”;空中觀光游為代表的高端旅游。對于海洋文化旅游的開發,既要有主體產品的設計,還要有與主體產品相關產品的配套開發,如與各種海洋文化旅游景點相關的游覽服務指南,對景點進行深度介紹的書籍,具有顯著特征物品的模型,含有該景點元素的服裝,各種包含海洋元素的食品等,全方位的滿足游客不同方面的需求。
小結
中國濱海旅游收入和濱海地區的旅游外匯收入逐年增加,海洋旅游業在海洋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海洋旅游業經濟總量略有下降但也出現了復蘇跡象。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旅游開發中,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顯著,地方特色不明顯,為了更好地促進海洋旅游業的發展還需要結合沿海各地地方特色,不斷創新海洋旅游開發模式,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大地風景文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