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向存量的提質改造和增量的結構調整并重轉變,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內需潛力巨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2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等,就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回答記者提問,涉及諸多城市更新話題,摘編如下,供參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 王蒙徽:
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向存量的提質改造和增量的結構調整并重轉變,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內需潛力巨大。
實施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在59個樣本城市開展城市體檢。
制定“城市營建要則”,加強城市建設底線管控,防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督促各地從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等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訓,堅決杜絕破壞性“建設”行為。
建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評估制度,加快劃定歷史文化街區、確定歷史建筑。統籌防洪和排澇,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覆蓋率達到74%。一批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見效。推進國家、省、市三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
住建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
將從7大方面來推動城市更新
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到了城市更新重要時期,標志就是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決策部署以來,我們主要是通過政策制定、底線管控、試點示范等方式,指導各地穩妥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目前各地的積極性也非常高,陸續出臺了城市更新政策法規,完善制度機制,探索多種實施模式。很多地方首先是開展城市體檢,找出問題短板,然后制定城市更新規劃、計劃,再統籌推進老廠區、街區、老舊小區改造、居住社區建設、既有建筑改造、內澇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和新城建等城市更新項目的落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411個城市共實施2.3萬個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達5.3萬億元。
城市更新不僅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短板,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城市更新行動是個系統工程,就是以城市整體為對象,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城市體檢評估為基礎,以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為路徑,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
下一個階段,我們將從7個方面來推動:
一是健全體系。加快構建國家城市體系,明確不同城市戰略定位和核心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根據我國的城市化特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市化建設,推動縣城綠色低碳建設,使返鄉農民回得去、進城農民留得下。
二是優化布局。核心就是協調山、水、城關系,調整城市空間、用地、產業結構,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開展城市生態修復,促進城市與自然融合共生。
三是完善功能。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系統,提升城市服務和安全韌性水平。
四是管控底線。對城市規模、密度、強度、特色風貌、安全韌性等劃定底線,限制城市無限擴張,嚴格管控建設超高層建設,防止大拆大建。
五是提升品質。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風貌管理,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推進城市適老化建設改造和既有建筑改造,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
六是提高效能。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能市政、智慧社區、智能建造、智慧城管,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七是轉變方式。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轉變由房地產主導的增量建設方式,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
如何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在我國的廣大城市和鄉村,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城鄉建設中統籌保護、利用、傳承,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特別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以來,一大批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挖掘、認定和保護,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這是自1982年我國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40年以來,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的關于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文件,是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意見》明確了要保什么、怎么保和怎么管這三個根本問題。
保什么
就是要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好古代遺產,還要保護好近現代和當代重要的建設成果,全方位地展現我們中華古代5000年文明、近代歷史180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從而立體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
怎么保
《意見》要求,一是要把有保護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掘出來,納入到保護清單中,明確保護重點和保護要求。二是要推進活化利用,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加大開放力度,更好地服務公眾,將其用起來、活起來。三是要融入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妥善處理新區、老城關系,既要合理疏解老城過重負擔,更要保護好老城的肌理和風貌。
怎么管
《意見》提出,要完善保護傳承管理體制,形成國家—省—市縣上下聯動的保護局面。
在國家和省級層面,要完善頂層設計,健全制度機制,分別建立國家級、省級的保護對象名錄和分布圖,明確保護管控要求。
在市縣層面,落實屬地責任,按照國家和省級要求,加快認定公布市縣保護對象,提出保護清單,明確保護規則,完善管理辦法。
同時,《意見》也明確了要建立評估機制和加強監督檢查,問責問效。
《意見》印發以后,我們立即組織貫徹落實。
一是推動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我們已經編制完成《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建立了國家級保護對象的保護名錄和分布圖。同時,在陜西省、云南省開展了省級規劃綱要編制試點。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推進省級規劃綱要編制,推動形成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國一盤棋的工作局面。
二是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認定。我們開展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國歷史文化街區總量達到1200余片,與2016年底相比數量翻番;歷史建筑總量達到5.75萬處,增長近5倍。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工作,常態化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普查認定。此外,為完善保護對象類型,我們還將組織開展第一批中國歷史地段的劃定工作。
三是推進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我們要持續加強歷史建筑保護修繕,補足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短板,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觸摸到遺產的溫度,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四是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問效。去年國務院將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了國務院的大督查,對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監督檢查。我們還建立了國家名城保護評估制度,綜合利用多種形式加強評估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覆蓋的要求,組織開展專項評估,對各名城保護傳承的工作情況、保護對象的保護狀況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歷史文化遺產屢遭破壞、拆除等突出問題,綜合運用評估成果,推動問責問效、問題整改。
大地風景一直關注城市更新規劃實踐,兼顧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多年來為政府及區域開放商提供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更新、老舊街區更新等規劃設計服務,曾為惠山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前門大柵欄傳統街區、紹興書圣故里歷史街區、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陜西省蒲城縣歷史文化街區、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洛陽老城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西安市蓮湖區歷史街區、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合肥市城市空間等的發展與更新精心編制方案,形成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服務經驗。未來還將接續奮斗,為城市更新、文化保護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