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主要應從五個方面進行:第一個是公民性教育的課堂,人是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像是農牧產品的加工等;第二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陣地,國家公園是中國傳統文化靈魂的棲息地,未來如何加強文化自信的陣地,是青海為來發展的一個研究主題,如何通過國家公園樹立新的信仰。第三是協調區域發展的引擎,其目的是尋求和探索城市病的方法,原來從少數城市到越來越多的城市,那個城市之間的差異化如何縮短,青海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現上做好,可以作為它發展的一個引擎。
國內外生態旅游概念的認知方面,生態旅游是一個熱詞,還有許多相似的概念,學術界也在不斷的研究,每年都有好多文章區探討這個概念。所以,從人類生態覺醒,對環境業產生擔憂,1965年美國學者倡導生態性旅游,強調旅游對生態有所影響,但正真提出來的是是謝貝洛斯正式提出生態旅游的,生態旅游是前往相對沒有被污染的地區進行旅游。生態旅游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等提供服務。實際上,在我看來,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載體,以生態保護和 生態教育為目標,以生態生產與生態消費為支撐的旅游。
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特征:不僅是生態保護的目標,也是體現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指標,主要體現在充滿活力、構建穩定和富有韌性等三個方面區體現生態系統健康。所以未來青海可以從生態系統健康方面去構建和研究,其主要有兩種方法,指標生物法、評價法、生態眼等。第二方面強調生態服務的持續,生態服務的質與量如何影響人類福祉水平?三個方面值得關注:生態服務是相對于人類而言的,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生態過程與生態服務之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現是需要人類的投入,不同的投入方式和輕度可能導致不同權衡與協同發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高低變化不等同于社區福祉優劣變化。第三是強調生態居民幸福,重視社區發展非常重要,在旅游發展是環境爭議和社區福祉的重要方式,加強制度建設與創新非常重要。從生態訪客滿意來看,建立生態訪客制度、生態信用制度,以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例如,在特許經營機制的框架下,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從生態價值共享來看,主要是實現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平衡,如居民、訪客、公眾、政府、企業等,從而促進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旨在促進人地關系的和諧、穩定發展。從發展路徑來看,一是要加強科研支撐,如北師大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科研工作,主要在生態系統本身(價值評估、碳匯評估等)、生態產業(適宜型評價、特許經營等)、社區發展(生態補償等)、生態管理四個領域;二是推動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生態型)綠色發展理念與實踐體系;三是傳承地方文化(文化是國家公園的底氣、構建文化譜系等);四是創新管理機制(解決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人地矛盾等問題)。
最后就是堅持保護第一,推動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