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總結一下學界生態旅游實踐的共有特征。一是遵循生態旅游國際標準,例如國際旅游組織、國際生態旅游協會的相關標準,例如以體驗河了解生態自然環境為主,需要由教育和講解特征,和以當地旅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為主)為主導,支持自然地區的保護,旨在對當地自然、經濟、文化帶來積極影響。具體來說,就是基于聯合國SDGs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指南,其次,就是采用系統性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目標愿景,并制定不同策略、方法來實現這些目標。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部分代表性國際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哥斯達黎加,該國曾在上世紀70-80年代砍伐了近50%的原始森林,自90年代開始注重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約占3%的GDP,目前是第一個碳中和國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地區面臨產業轉型的的壓力、森林濫伐和盜獵,但同時存在許多尚未充分開發的生態資源。從愿景來看,生態旅游旨在構建可復制的生態旅游模式,主要實現SDGs的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他們首先進行了森林修復和生態連通;其次是開發來自雨林學校的環保教育,實現“學習+生態旅游”的融合;三是充滿樂趣驚奇的遠足體驗,以小組為單位提供定制化的生態旅游體驗;四是鼓勵社區參與和能力培養,通過導師制職業培訓和生態旅游導游創業培訓進行開展。可見,該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從上述四個領域著手,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和參考性。
其次是多米尼加共和國的一家旅游企業案例。從策略來看,該企業首先關注自然環境保護,即物種保護和生態平衡,主要通過建立鳥類保護區、森林蜂農場和開發珊瑚礁保育區,并處理入侵物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時注重節約資源能耗,如廚余垃圾的生態循環化,開發魚菜共生系統;并強調減少環境污染,有償處理回收垃圾,或將其加工為工藝品。其次則是貢獻社會福利,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通過建立旅游職業技術學校、幼兒園、提供醫療服務促進社區參與和發展。最后是搭建創新合作基地,研發可持續發展項目和產學研融合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總體而言,在系統性的規劃生態旅游發展條件下,才能及時監測進展、成果,或充分利用合作創新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一舉多得”,能實現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