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大地風景文旅研究生班第十三屆第九期課程精彩開講。本期課程主題為《交旅融合下線性旅游目的地創新發展》,由北京交通大學風景道與旅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公路學會旅游交通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余青主講。
余青教授提出,線性旅游目的地是以道路為載體的旅游廊道,是長距離、多駐點、多層次線性開放空間和旅游目的地,具有交通,旅游,景觀,文化等復合功能。通過旅游公路、旅游風景道等的建設優化,可以將點狀分布的文化旅游資源有機串聯,輸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激發沿線旅游經濟整體活力。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很多交旅融合的相關政策,特別是在《“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要推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強調布局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和國家旅游風景道。
政策層面的推動帶來了旅游風景道等線性旅游目的地的活躍發展。如新疆克拉瑪依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5地聯合推出獨庫公路旅游風景道,在今年夏天火爆出圈,公路開通首日,車流總量近2萬。加之旅游交通網絡設施的建設進程加快,自駕游旅游市場規模大增,我國的線性旅游目的地建設迎來新的機遇。
但是在機遇中也要認識到,線性旅游目的地建設并非易事。如獨庫公路火爆的同時,也因車流量短時間激增而變成“堵哭公路”“垃圾公路”,游客體驗大打折扣,一些風景道的沿途建設存在植物過度彩化、城市園林化、展示型花海泛濫等問題,甚至存在建設活動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原住民等隱患。
余青教授認為,從國際視角來看,美國、德國等已有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可以借鑒。例如有百年發展歷程的美國“國家公園路”美學,強調“道路輕盈地坐落在土地上”,與國家公園融為一體。其道路的建設與美學、哲學、游憩、生態等多學科融合,實現了從單一交通功能向游憩、景觀、文化和保護等復合功能轉變,展示了在保護無價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同時提供多元化游憩機會的方式,真正實現了環境保護與游客公眾之間的平衡。
相較于美國根深蒂固的自駕文化和堅實的風景道發展基礎,國內的線性旅游目的地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線性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管理過程是一個多方共建、久久為功的過程,需要政府、投資企業、居民、游客等的共同參與,做好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工作協同,實際落地過程中平衡好資金、土地、人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是都是。
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正當其時、正當其勢,未來各地都要持續探索,從思想理念、理論范式、體制機制、規劃運營、監管治理等方面創新求索,充分利用旅游風景資源,打造多元化、差異化的“流動風景線”,提供文旅事業發展新動能。
后續大地風景文旅研究生班將持續推出精品課程,歡迎大家收看。
收看回放
請識別下方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