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至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主辦的鄴城考古·2023學術研討會暨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近百名考古專家、學者參加活動,并就東亞地區古代都市考古與歷史、中古時期佛寺考古與造像藝術、大遺址保護與利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運營)進行了探討。
中國旅游景區協會景區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黎筱筱女士受邀出席了本次會議,并結合大地遺產近幾年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方面的落地經驗,以《文旅目目的地視角下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題進行了主題分享。
01時代背景下的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機遇與挑戰
自2010年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布至2022年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經過了十余年的發展,這期間,文旅融合、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擴大新需等新政策不斷出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所能利用政策工具包也也來越多,同時建設經費的來源和渠道也日益增多,與此同時,也需要考古遺址公園承擔更綜合的發展目標。
考古遺址公園相關新政策梳理
考古遺址公園的復合功能示意
新的時代背景對包括鄴城在內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我們需要結合當前的機遇,綜合考慮更多的訴求,為考古遺址公園提供更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的考古遺址公園綜合訴求
02文旅目的地的構建邏輯
從文旅目的地的思考邏輯出發審視考古遺址公園,首先應該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四個要素安排明白,簡單來說,就是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地點,感受合適的場景與合適的內容。 要把這四個要素安排明白,需要聚焦到人上,即核心客群,需要圍繞核心客群匹配時間、地點、事情,建構體驗產品閉環。以鄴城國家考古公園為例,如果將目標群體劃分為四類:本地居民、遠程市場(一線城市)、周邊大城市以及專業研究者,在這些群體中,我們首先需要找到能夠打開局面的核心客群,突破并撬動整個市場,結合鄴城考古博物館現有的接待數據,可能最現實的做法是將焦點集中在以北京為代表的遠程市場上。通過精準定位和有力推廣,吸引遠程市場的游客前來參觀。
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客群畫像圖
在客群分類的基礎上去探討客群停留時間;怎樣去延長時間?通常而言,人們出游2小時產生休憩需求、4小時產生餐飲需求、8小時產生住宿需求,因此就需要考慮如何延長停留時間。
文旅目的地的第二個思考邏輯,是對景觀、活動、交通、住宿、美食、購物六大要素的統籌謀劃,讓這六要素彼此之間協調發展并滿足客群需求。考古遺址公園要想成為文旅目的地,則需在滿足遺址展示、預留考古之外,重視目的地六要素的構建,當然,并非所有的要素都要放在考古遺址公園范圍內進行布局。這里結合鄴城考古遺址公園如何構建景觀及產品(活動、交通、住宿、美食、購物)進行簡單探討。
03以遺址核心價值展示為特色的景觀營造
在國內,類似兵馬俑這種以遺址景觀本身為核心吸引物類型的考古遺址(公園)屬于少數派,大部分的遺址本體可能都無法成為核心吸引物,需要更多圍繞遺址展示與價值闡釋的手段去輔助。
比如鄴城遺址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都城規劃理念,展示的核心是都城的規劃格局,那首先需要展示的就是宮殿區及中軸線。關于宮殿區,還是需要在景觀上形成一些視覺焦點,比如結合宮殿建筑研究成果,形成地標性構筑物,讓游客可以打卡拍照。關于中軸線展示,鄴城遺址位于鄉村地區,如果完全按照考古遺址的形制來模擬展示中軸線大道,從運營管理角度并不是很經濟適用,建議部分段落,比如宮城內可以模擬復原一小段,其他更多段落建議按鄉村小道的規格來貫通,同時重要節點可采用休憩驛站的方式對中軸線的寬度、城門等進行標識。一方面,中軸線道路打通便于后期植入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比如騎行、牛車騎乘、鄉村漫步等,讓游客用腳步丈量鄴城中軸線.另一方面,休憩驛站將遺址展示與鄉村戶外功能結合,也能夠為游客提供相關休閑服務。
除此之外,考古遺址公園其他區域則建議采用大面積留白和維持原貌的方式,整體降低后期(整個遺址公園)的運營維護成本。當然,這樣可能就需要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大遺址保護補償措施等,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需單獨討論。
遺址形制、路網肌理與游步道結合
04以文化IP為核心的產品構建
與其他文旅目的地需要無中生有找IP不同,考古遺址公園自帶文化IP屬性,我們需要從挖掘和整理考古遺址的文化入手,構建屬于遺址公園的IP品牌。對鄴城而言,在都城規劃價值之外,它所見證的建安文學與魏晉風骨是非常重要的文化IP,很多人對于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能還都有一種朦朧的好感和幻想,這是吸引大眾到來的重要IP。而如何讓公眾慕名到達之后,能夠感受甚至帶走與這份預想相匹配的美好體驗?這就需要我們將IP與業態進行轉化和匹配,將文化結合到文旅的產品與體驗里面,才可能真正讓游客把文化帶走。
大地遺產EPCO項目案例:大明宮書院與凱悅酒店合作的品牌主題
剛才我們說可以讓考古遺址公園大面積留白,這些留白區域是否可以引入一些與此相匹配的內容IP運營資源,來營造新的消費場景。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戶外露營和稻田茶館,就可以跟建安文學相結合,成為具有符合遺址區文化屬性的新消費場景,這些項目都不需要大量建設成本投入,同時還能夠展現出鄴城所代表的文化和想象空間的場景,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再比如,遺址區是否可以有一些特色體驗,比如是否可以在通過提供乘坐馬車游覽遺址公園這樣的獨特交通體驗,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提高旅游業的競爭力。
大地遺產EPCO項目大明宮考古探索中心活動現場
再比如在核桃園區域,考古工作比較成熟,同時規模尺度也不是很大,是否可以考慮把遺址保護設施與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相結合,打造一個新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保護展示大棚內,可以結合數字化手段做沉浸式展廳,也可把考古的過程體驗產品化,做考古研學教育基地,在保護展示之外,也可以將鄴城所在區域的鄉土記憶、非遺等元素變成體驗內容植入其中,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當地的鄉土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個場館實現居游共享,提高綜合使用率。
大地遺產EPCO項目案例:閬中鄉土活動中心現場
05總 結
回顧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整體上已經從重建設輕運營階段邁入建設運營兩手抓階段,這也是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后發優勢與機遇。保護和展示遺址是考古遺址公園的最低標準而非最高上限,在保護和展示的基礎上,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政策工具包和資金籌措手段,真正從傳播文化、文化惠民角度出發,通過新場景、新業態來賦能考古遺址公園,讓考古遺址公園的參觀游覽變成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從而促使考古遺址公園真正成為區域文旅發展不可取代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