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第四屆長江經濟帶景觀與生態國際論壇在重慶大學召開。論壇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指導,重慶大學聯合重慶市風景園林學會、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學術委員會、重慶市城市規劃協會環境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主辦,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承辦。邀請了海內外多名專家學者,多維度探討景觀遺產和文化景觀保護的創新理論。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中國旅游協會地學旅游分會會長吳必虎教授受邀參加并發表主題報告。
以“文化·遺產·景觀Culture, Heritage and Landscape”為主題,喬治亞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卡利·高奇斯教授(Cari Goetcheus)、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吳必虎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萬敏教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分院鞠德東院長、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曹磊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建筑學院何捷教授等專家學者發表主題報告,共同探討保護與活化具有中華文化標識意義的長江流域文化遺產,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
吳必虎教授發表了題為《長江經濟帶文化沉積與遺產活化》的主題報告,提出“長江流域文明曾經有過史前與宋后兩個高峰;長江經濟帶在中國經濟大格局中的弓箭型格局,歷史上并非沿海經濟帶而是沿南北運河體系形成經濟文化帶;長江書寫形成的文化沉積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富礦;景觀再地方化,建筑學首當其沖肩負重任:因為文化遺產不是保護出來的而是古人建設出來的。”等主要觀點。
吳教授從長江流域文化沉積談起,指出長江線性貫穿青藏-云貴-巴蜀-荊楚-吳越文化區,不同的文化區通過國家治理水利水害的過程能夠統一起來,線貫性與區域性是國家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背景。長江大型水利工程作為國家認同的公共事業景觀具有跨區域驅動力。
吳教授還提到,長江的文化沉積,除了建筑學研究比較多的物質實體的部分,還有非物質層面文化的部分,比如長江書寫。古往今來,沿長江旅行的文化名人特別多,積累了大量的地方書寫與游歷記錄,這些記錄所形成的文化沉積給未來的文化活化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研究基礎。
吳教授認為,長江流域文明曾經有過史前與宋后兩個高峰。50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帶來了長江流域的第一個文化高峰。第二個文化高峰出現在南宋之后,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晉室南遷、唐朝安史之亂以及北宋靖康之亂,中國文化經歷了三次南遷,由黃河流域逐漸遷向長江流域。南宋以后,長江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心。吳教授還指出,中國經濟弓箭型格局現代意義上由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形成,而在歷史上,則是由“長江+南北運河體系”構成。
最后,在長江文化遺產活化方面,吳教授重點強調遺產是建設出來的,不是保護出來的。他說,風景園林設計師是文化景觀再地方化的第一生產力,建筑學與風景園林應以景觀再地方化為使命,在尊重傳統歷史的基礎上有新的創造,爭取今天的建設,能夠成為未來的文化遺產。
“長江經濟帶景觀與生態國際論壇”聚焦新形勢下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重點為國內外不同文化背景、關注長江流域人居環境建設與發展的研究者們提供共享視野與智慧的交流平臺。論壇還設置區域風景保護理論與技術方法板塊、資源與遺產保護利用板塊、青年論壇、以及博士生論壇,多維度探討景觀遺產和文化景觀保護的理論、融合發展方式和協同治理機制,針對性地找尋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為保護與活化具有中華文化標識意義的流域文化遺產,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