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第八屆(2023)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發展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論壇(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文旅發展論壇”)在深圳市五洲賓館舉行。本屆論壇以“協同·跨界·振興”為主題,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代表,國家、省市相關領導與文化、旅游、經濟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投融資機構負責人,深入探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業態、新機遇,匯聚智慧力量,推動協同發展、跨區合作與經濟復蘇。論壇設置重點項目簽約儀式、第十屆冰心散文獎頒獎典禮、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宣傳大使頒牌儀式、主旨演講、主題對話、圓桌論壇、作家創作交流會等環節,逾300人參加本次論壇。
本屆論壇經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國際投資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傳華夏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創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深圳市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灣區校友聯誼會、深大校友聯誼會協辦。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必虎教授、大地風景文旅集團投融資咨詢中心主任王小莉受邀出席會議。吳必虎教授發表了題為《中國的海洋文明與代表性表征地:大灣區文化遺產與旅游活化》的主題演講。核心話題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的地方書寫及如何活化利用。從農耕、游牧與海洋為代表的中國三大文明,談到了中國海洋文明代表性表征地的閩粵,以及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在旅游活動中的地方書寫與活化利用路徑。
吳教授指出,在豐富的中國文化中,有三種基本元素——農耕文明、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其中粵港澳核區是海洋文明中南海文化區重要內容之一,這個范圍內海洋活動歷史悠久,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
吳教授認為,明清兩代倭亂、海禁、海上走私等活動的發展,使中國傳統的海洋文化被壓縮到閩粵地區,閩粵地區的海洋文化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的擴張,逐步向外傳播,構成了以閩粵人為核心的海洋貿易網絡。
海上絲綢之路,代表著一部波瀾壯闊的海上文明史。吳教授提到,在北京游歷圖書館中,館藏了古今中外包括蘇東坡、鄭和、馬可·波羅(Marco Polo)、利瑪竇(Matteo Ricci )、湯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 ……等眾多旅行家關于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涉及大灣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游歷記錄,這些豐富的旅行書寫記錄是大灣區地方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教授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藏量豐富、價值重大,應從當前單一的海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基礎上,加大海洋文化遺產在旅游活動中的活化與利用,以海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激發“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吳教授認為,“具身游歷”是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地方書寫與旅游活化體驗的有效途徑,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大量的游歷記錄、大灣區海洋文化遺產等轉化為計算機大數據學習的語料,以數字化、智能化呈現的方式與游客在旅游活動中能夠進行沉浸式互動體驗。當天下午,多位專家圍繞“一帶一路文旅產業國際協同與高質量發展”“文旅產業經濟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等議題進行了精彩的對話。值得一提的是,活動還邀請了多位國際青年代表開展圓桌論壇,以“青年”的視角,探討文旅產業在“破圈迭代”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